五代吴武义中分海陵县地,置招远场,寻改为兴化县。治今江苏兴化市。属江都府。南唐属泰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属高邮军,绍兴五年(1135)降为昭阳镇,属海陵县。十九年复为县。属泰州。乾道二年(1166)改属高邮军,寻又属泰州。淳熙四年(1177)复属高邮军。元明属高邮府、州,清属扬州府。
兴化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兴化军为路。属江浙行省福建道宣慰司。治所、辖境同兴化军。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兴化府。
兴化军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太平军置。治兴化县(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古邑)。属福建路。八年移治莆田县(今市)。辖境相当今福建莆田、仙游等市县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兴化路。产荔枝,宋时誉称“天下第一”。
兴化府
明洪武元年(1368)改兴化路为府。属福建省。治所、辖境同兴化路。1913年废。
兴和厅
清政区。原为明初天成卫边地,后入蒙古。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丰镇之二道河巡司改置,治所即今内蒙古兴和县。
兴和所
明洪武三十年(1397)于废兴和府置兴和守御千户所。治今河北张北县。属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直隶后军都督府。二十年为蒙古阿鲁台袭陷,徙治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原所遂废。
兴和路
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升宣德路抚州置隆兴路。皇庆元年(1312),更名兴和路,治高原县(在今张北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张北、尚义、怀安,山西天镇和内蒙古太仆寺旗、兴和等县地。明洪武三年(1370)改为兴和府。
兴和府
明洪武三年(1370)改兴和路置。治所、辖境同元兴和路。属北平布政司。四年后废。
兴和
东魏孝静帝年号(539—542)。凡四年。
兴汉会
清末革命团体。(1)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兴中会总部邀请两湖地区哥老会和广东、福建等地三合会各首领在香港集会,共商反清斗争事宜。陈少白、杨衢云、郑士良、毕永年、李云彪、杨鸿钧、辜鸿恩、张尧卿等十余人与会,议决三会合并,定名兴汉会,奉孙中山为总会长,并议定纲领三则。未几,唐才常回国筹备起兵“勤王”,李云彪、杨鸿钧等多为所用,兴汉会遂无形解体。(2)光绪三十二年同盟会员杨振鸿、李伯东在云南昆明组织的革命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