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州

①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东益州置。治汉曲县(隋改顺政县,今陕西略阳县)。辖境相当今略阳县地。隋大业三年(607)改为顺政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兴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顺政郡。乾元元年(758)又复为兴州。五代地入于蜀。北宋属利州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分置利州西路治此。开禧三年(1207)四川宣抚副使、知兴州吴曦据此反宋,改为开德府,安丙等平定后,改为沔州。②1020年西夏李德明升怀远镇置。治今宁夏银川市。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同年王都自西平府迁于此。1033年升为兴庆府。但《宋史》仍称为兴州。③金承安五年(1200)改辽北安州置。治兴化(今承德市西)。辖境相当今河北承德市和隆化、滦平间地区。属北京路。元致和元年(1328)后辖境缩小,因属所升宜兴州称小兴州,兴州亦对称大兴州。属上都路。明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败元兵于此,遂取开平。四年改置左、右、中、前、后五卫。永乐初移卫入内地,城遂废。④金升合河县置。治今山西兴县。属岚州。辖境相当今兴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县。

兴中会章程

孙中山草拟,清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二十七日(1894.11.24)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会上首次通过。次年元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时,孙中山曾予修订。序言揭露清廷罪行,把斗争矛头指向清王朝。内容凡十条,载明兴中会以“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为宗旨,并对会内组织机构、经费、活动等事项作了规定。

兴中会

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清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七日(1894.11.24),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通过《兴中会章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纲领。举刘祥、何宽为正副主席,有会员一百二三十人,多系华侨资产阶级,还有部分工人、知识分子和会党人物。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举杨衢云为会长,后辞职,以孙中山自代。二十五年底创办《中国日报》。先后策动和领导了乙未广州起义和庚子惠州之役。在横滨、河内、旧金山、南非洲等地先后设立分会,在华侨中发展组织。二十九年创设东京军事学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完整纲领。三十一年联合华兴会、光复会部分成员成立中国同盟会。

兴中府

辽重熙十年(1041)升霸州置。治兴中县(今朝阳市)。辖境相当今辽宁朝阳市、县和北票市大凌河南部地区。属中京道。金辖境扩大至今兴城市和北票市大凌河北部。属北京路。蒙古至元七年(1270)降为州。

兴元圣功录

书名。唐袁皓撰。三卷。记述德宗兴元元年(784)平定卢龙军节度使朱滔、幽州陇右节度使朱泚、邠宁节度使李怀光等联兵叛乱事。已佚。《资治通鉴考异》有征引。

兴元路

元改兴元府置。治南郑县(今汉中市)。属陕西行省。辖境相当今陕西凤县、留坝、南郑等县以东,佛坪、宁陕、旬阳等县以南地区。明洪武三年(1370)改为汉中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