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恒星及恒星组合的图画。描绘的手法和精确性历史上有很多变化。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古星图是河南濮阳一座近六千年前的古墓中发现的用蚌壳及人腿骨拼缀成的龙、虎和北斗图像。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纪的漆箱盖上画有龙、虎、斗及用文字写出的二十八宿图形,表明当时的二十八宿知识已相当成熟。在西安交通大学发现的一座西汉前期砖墓顶上绘有二十八宿的形象图和星点图,对理解古人为二十八宿定名的涵义大有裨益。两汉众多的画像石上常有见到单个星官的星点和形象图,如牵牛、织女等。后世星图就描绘手法而言,有两种发展。一是示意性星图,如:宣化辽墓天文图、吐鲁番天文图等。这些图上恒星的位置全不考究,甚至可以说故意予以畸变,以适应构图的需要。一是写实性星图。描绘者力图考虑恒星的实际位置。它的起源可上溯到盖天说中的盖图。《后汉书·律历志中》中“贾逵论历”中提到:“问典星待诏姚崇、井毕等十二人,皆曰:‘星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道。”可见星图已是当时中央天文机构中重要的工具。写实性星图就反映恒星位置的手段而言,也有两种。一是经验性的,其定位的精确性要求不高。如敦煌星图,以及后世许多民间天文学家绘制的中星图之类。一是科学性的。图上绘有经度和纬度的坐标框架,根据测定的恒星位置坐标,在图上按比例点定。这类科学星图现存最古的有五代时的吴越王钱元瓘墓中出土的石刻星图,北宋苏颂《新仪象法要》书中所附的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等。明末以后,西方建立在精确几何投影基础上的星图绘制技术传入中国。由徐光启主持、汤若望指授历局人员邬明著等人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图上不但有严格的坐标框架,而且给出了图例,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恒星的星等(反映恒星亮度的量)大小,是恒星还是星气(现已知当时所谓的星气中包括了星团和星云两种)等。
星期
一种以七天为一周期循环连续记日的制度,起源甚久。古巴比伦人把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七个天体顺序分配于七天,由此称星期。此种记日法于公元321年3月7日由古罗马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公布施行,沿用至今。星期制通过印度经典传入中国。当时译为七曜日,如“日曜日”即星期日,“月曜日”即星期一,依次类推。至今,欧洲许多民族国家语言中,仍保留或部分保留这种命名法,日本则保持“曜日”称呼。基督教传入中国后,有人把星期日称为礼拜天,星期一为礼拜一等等。基督教规定,在星期日举行祈祷仪式,这是“礼拜天”的本义;星期与礼拜的含义并不相同。
星盘
一种测量天体高度的仪器。始见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后盛行于古阿拉伯和波斯国家。最古老的星盘都是一些有吊环的木质圆盘,边缘有刻度,附有窥管绕中心枢轴旋转俯仰,以对准天体测高度。较晚近的多用金属,形式多样,结构精致。明李之藻从利玛窦见到星盘,了解其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撰写《浑盖通宪图说》;意大利耶稣会士熊三拔制“简平仪”,专用以测太阳,徐光启译著成《简平仪说》,书中介绍测太阳位置、定时刻、测纬度方法。今故宫博物院藏有西方十七世纪制造的星盘。
星烈日记
书名。清方玉润撰。四十卷,封面题《星烈日记汇要》。起咸丰六年(1856)二月至同治二年(1863)五月,分类记载有关清军与太平军、捻军作战事。作者咸丰年间曾任安徽布政使李孟群、总兵王国才幕客,日记中所录金田起义资料及清军与太平军在湖北、安徽的战事以及捻军初期情况等均有参考价值。有同治十二年刻本。收入《太平天囯资料丛编简辑》。
星纪
*十二次名称之一。配十二辰为丑。包括斗、牛二宿。《尔雅·释天》:“星纪,斗牵牛也。”郭璞注:“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即古人以星纪历,把日月五星会于斗、牵牛之分时作为历法开端,因名其次为星纪。
星吉(1296—1352)
元唐兀人,字吉甫。世为怯里马赤。英宗时为中尚监丞、右侍仪、同修起居注。泰定元年(1324),官监察御史。至正初,为宣徽院使、宣政院使。至正十年(1350),出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十一年红巾军起,修城募兵,扼守武昌。旋被调任大司农。次年,出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开省太平(今安徽当涂),招募二千新兵,与天完红巾军战,复铜陵、池州、湖口、江州等地。九月,在小孤山兵败被俘,绝食而死。
星官
天文学名词。古代的恒星命名单元。视恒星所在星空的周围状况,选取少到一星,多到数十颗星,构成一个星组,给以一个特定的名称。这些名称中有不少是朝廷中的官曹列位。也有大量星组是根据其构成图形的形象事物来命名的。所有这些星组,在中国古代占星术中都赋予了主宰有关事物吉凶福祸的某种能力。因此,古人都把这些命名单元统称之为星官。
星辰坛
明代祭祀周天星辰之所。初周天星辰附祭于月坛。洪武三年(1370)始专建坛于京师(南京)城南诸神享祭坛正南向。每年于天寿节(皇帝生日)前三日致祭。二十一年罢,从祀星辰于南郊。
星槎胜览
书名。明费信撰。二集。据自序成书于正统元年(1436),作者于永乐、宣德间四次随郑和等通使西洋,历览诸国,以所闻见人物、风土、出产撰成此书。前集记亲历诸国;后集系采辑而成,多出自《岛夷志略》,逐国分叙,咏以诗篇。为研究当时亚非地理及中西交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行本作四卷,较原本颇有增删。近人冯承钧有整理校注本。
星孛入北斗
古天文用语。中国古代称彗星为“孛星”、“蓬星”。《左传》:“鲁文公十四年(前613)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有关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鲁文公十四年以后,经秦王政七年(前240)到辛亥革命前一年(1910),哈雷彗星一共出现二十九次,每次在中国史籍上都有记录,这是极其珍贵的资料,可以利用它来研究哈雷彗星轨道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