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位于今广西都安北部,瑶族聚居区之一。据传,当地瑶族原住宜山龙头一带,因土官将土地全部霸占,被迫迁徙于此。后因瑶人猎得一野羊,被土官爪牙夺去,土官以羊肉味美,规定该地瑶民每年贡献野羊三只,若无野羊,以家羊代之,故名。
月度归档:2023年08月
三正
①旧说指天、地、人。《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伪孔传:“怠惰废弃天地人之正道。”②北魏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合称。一说即党正、里正、邻正,为三长之别称。一说指族正、闾正、比正,与三长职权相同,但只设于畿内。③三种不同正月的历法。三正指:夏正、殷正、周正。《史记·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尚书大传》:“夏以十三月为正”,“殷以十二月为正”,“周以十一月为正”。这些说法都以夏历为标准。夏正,又称人正,它的正月相当于农历冬至后二个月,是月每日黄昏时北斗斗柄指向寅的方位,古代称为斗建在寅。殷正,又称地正,其正月相当于农历冬至后一个月,斗建在丑。周正,又称天正,其正月相当于农历包含冬至的这个月,斗建在子。三正并非夏、商、周三个王朝官方颁行的历法。参见“正朔”。
三长制
北魏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孝文帝太和十年(486),纳内秘书令李冲建议,以三长制代宗主督护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职掌为每四年造一次户籍,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及照顾孤贫老弱等。邻长可免除一夫征戍,里长二,党长三。推行三长制使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对贯彻均田令、发展生产和加强中央集权均有利。
三长
党长、里长、邻长的合称。北魏太和十年(486)从李冲之议立。为地方基层行政官吏,邻长管五户,里长管五邻,党长统五里。负责核实户籍,以征发赋役。多由当地豪门担任。初时可免除徭役,后役调全免。北齐沿置,管理的户数略有不同。
三张
西晋张载、张协、张亢兄弟皆以诗文著称,时人谓之“三张”。
三灶山
在今广东珠海市西南灶岛。有三石如灶,故名。明洪武中,以有民通番寇入犯,曾虚其地。
三藏口
以西藏、中藏、东藏三水而名。在今河北承德县西北玉带河入武烈河处。《资治通鉴》:东晋咸康四年(338),前燕慕容皝与段辽合谋攻赵,“遣慕容恪伏精骑七千于密云山,大败(赵将)麻秋于三藏口”,即此。
三藏法师传
即“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三藏
梵文
三院御史
唐五代御史台分三院,侍御史所居为台院,殿中侍御史所居为殿院,监察御史所居为察院,统称三院御史。亦有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并称为五院御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