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知制诰的别称。
月度归档:2023年08月
三传科
科举考试科目之一。简称三传。唐长庆二年(822)始设。所试内容为:《左传》问大义五十条,《公羊传》、《谷梁传》各问大义三十条,每传各试策三道。义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予及第。白身应试者,同五经例处分。先有出身及前资官应试者,准学究一经例处分。五代沿置。北宋亦置,为诸科之一。考试答义一百十条。景德二年(1005),规定在每十条答义中,问经注六条、疏义四条,以通六者为合格。大中祥符四年(1011),改以通五者为合格,熙宁间废。
三传
即“三传科”。
三竹节
古地区名。藏语的音译,当今西藏自治区年楚河与雅鲁藏布江汇流处,日喀则为此地区之重要城市。明永乐六年(1408)十二月,三竹节寨官桑里结失夹等遣使入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兴厦巴才旦多吉起兵抗仁蚌巴,据有此地,自封为“后藏上部之王”,即清代汉文史料中藏巴汗系统之创始者。
三铢钱
汉代铸币。铜质。始铸于武帝建元元年(前140),钱文曰“三铢”,重如其文。至五年废。
三洲日记
书名。清末张荫桓撰。八卷。张氏于光绪十一年(1885)六月奉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十二年二月启程,取道日本赴美。十五年任满,转由欧洲回国。此编即当时日记。起光绪十一年六月十六日,迄十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凡行程道里、外交活动、参观游历、往来公私案牍等均有记录。对美国、法国等政治制度、工业技术亦有介绍,主张向西方学习。驻美期间,正值发生多起排华事件,故所记涉及处理此类事件者颇多。有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三州口
地名。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北白河入汉水处。《资治通鉴》:三国魏正始二年(241),吴将朱然围樊,司马懿救樊,追吴军至三州口,即此。
三州辑略
书名。清和瑛(即和宁)撰。九卷。为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三地方志。三地分别相当于唐庭、西、伊三州,故名。内容有疆域、建制、沿革、仓储、户口、赋税、屯田、粮饷、营伍、马政、礼仪、学校、艺文等。有嘉庆十年(1805)和氏刻本八册,另有旧抄本十卷十二册、九卷十六册两种。
三州都巡检使
官名。宋代沿边溪峒有都巡检使。南宋时于海南琼管及归、峡、荆门等处,置水陆都巡检使或三州都巡检使,控制溪峒。
三指禅
书名。清周学霆撰。三卷。学霆,字荆威,号小颠,又号梦觉道人。成书于道光七年(1827)。论述脉诊部位、方法,论病时以脉诊结合病因、病理、症状决定方药治法,并以缓脉为常脉,以浮、沉、迟、数为四纲,采取对比形式,共列二十七种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