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北魏置。无具体职掌,常奉命巡察州、镇等地方行政机构。
月度归档:2023年08月
散吏
官名统称。官府无具体职掌的闲散吏员。汉代指冗从、从史之类。其地位相当于掾史,最高则为祭酒。郡府所置议曹或谋曹均为散吏,作为对郡内知名人士的一种优礼。晋代郡、国、县皆置,为在编吏员;依郡、国、县大小,郡国置十三至三十九人不等;县置四至二十六人不等。又据新疆吐鲁番出土十六国、北朝时高昌文书所记,指不负担劳役而无定职之吏,可由长史、功曹等奏荐补充阙职。
散郎
①官名。《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司马贞索隐:“三郎谓中郎、外郎、散郎。”魏、晋中郎、郎中等郎官无职事,故亦有此称。②散骑侍郎简称。③唐代指尚书省诸司员外郎。郎中则称正郎。
散阶
见“散官”。
散花绫
汉代丝织品名。质地精良,价格昂贵。《西京杂记》卷一:“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巨鹿陈宝光家……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
散侯
爵名。北魏中期置,位第五等,低于侯。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从二品。
散号将军
官名统称。北魏置,隋唐因之。指不带兵,没有实际执掌,仅代表品阶待遇的名号将军。北魏末战事频繁,授官较滥。永熙二年(533),规定担任官职低于自己应授品阶者,可加散号将军,享受该官品阶待遇。隋初,设翊军、翊师至偏、裨等四十三号将军为散号将军,自正六品上阶至从九品,凡十六等,以加泛授。隋大业三年(607)罢。唐武德七年(624),以辅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及冠军、云麾、忠武、壮武、宣威、明威、定远、宁远、游骑、游击等十将军为散号将军,自正二品至从五品下,以加武士之无职事者。唐贞观中,改称武散官。
散号官
官名。魏晋至隋代以军中无职事之官为散号官,如隋有四十三号将军,以加泛授。
散官
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亦作为一种名誉品阶。汉代无此专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置散官骑从。北魏天赐元年(404)置散官五等。如百官有缺,则于中擢补。太和十一年(487)置散官员一百人。隋代定散官之制,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散官仅加于文武官员有德操声望者,并不理事。唐代又分文散官、武散官。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凡四十五阶;凡九品以上职事,皆带散位。散位按门荫结品,按劳考进叙,谓之叙阶。散官与职事官品级未必一致,通常低级散官而任较高级职务者为“守某官”,高级散官而任低级职务者为“行某官”,待遇仍按其散官品级。散官亦称阶官。宋袭唐制,文散官仍为二十九阶,武散官减为三十一阶。元丰改制废,另以节度副使、团练副使、长史、司马、别驾、司户、司士、文学、助教为九等散官,亦称寄禄官。金元用以表示官员品级,有文、武两类,品级与职事官品级未必一致,亦有“守”、“行”之制。明代一称阶官,指获有散阶的官员。散阶属荣誉称号。明初沿元制,洪武九年(1376)定文、武官员散阶。文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将仕佐郎,共四十二阶;武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忠显校尉,共三十阶。分别由吏部验封司和兵部武选司给授,宦官散阶不从此例。洪武四年定,自中正大夫至司直郎,共十阶。钦天监监官,洪武四年设正仪大夫至分朔大夫共七阶,十四年改从文官散阶给授。光禄寺官则依官员出身而授予不同的散阶。洪武十年规定,出身宦官从内官散阶;出身流官同文官散阶;出身庖人,自尚膳大夫至执膳郎,共八阶。散官给授与考满相关。官员授职,即于对应品级内初授散官。三年初考、六年再考称职事者始得升授、加授散官。清代凡文、武官员封赠,各有十八阶。文职正一品为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正二品为资政大夫,从二品为通奉大夫;武职正一品为建威将军,从一品为振威将军,正二品为武显将军,从二品为武功将军。
散关
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孔道,扼川、陕交通咽喉,为古代军事必争之地。《资治通鉴》:三国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即此。宋以后又习称大散关。宋金以此为界。陆游《观长安城图》:“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