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是呼吸急促的症状,按病因病理和证型而有实喘和虚喘之分。实喘因邪气壅盛于肺,证候以痰为主,常有外感风寒或燥邪所诱发。风寒型者,胸满喘咳,头痛恶寒,痰稀薄,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浮滑,此型多见于支气管喘息症;燥热型者,喘而烦热、咽痛口渴、咳嗽胸痛、咯黄稠痰、舌苔黄、脉数,此型多见於大叶性肺炎等。
月度归档:2022年04月
少阴病
六经病之一。主要症状有精神不振,嗜睡(似睡非睡).脉微细。是因心肾两伤,阴阳气血俱虚所致。临床上以阳虚为多见,故有恶寒肢厥,下利等症的出现,属阳虚里寒证。若肾阴受伤较甚,则可见心烦失眠的虚热证。
少阳病
六经病之一。少阳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为口苦咽乾、目眩、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喜呕、不欲食、脉弦等。热型的特点是往来寒热,既非发热恶寒,全身疼痛的表证,又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的里证,而且有胁大硬满等症状,说明病已不在太阳之表,但也未入阳明之里,故把少阳病称为“半表半里”证。
上虚下实
指正气虚于上,邪气实于下的証候。如病人原有怔忡証,心悸无宁时,多由心血虚损而致,属于上虚;但又感染湿热痢疾,腹痛,大便下赤白,一日多次,苔黄腻,这是邪气实于下。因为上虚,所以治疗时不能一意攻伐。
上实下虚
指邪气实于上、正气虚于下的证候。上和下是相对而言。如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复感寒邪,一方面有腹痛、大便溏、肢冷等下虚証;另一方面因寒邪外束肺卫,也可出现恶寒、头项痛、喘咳等相对属于上的表实証。通常指肝肾不足,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又称“上盛下虚”。一方面出现腰膝酸软无力、遗精等下虚証,另方面又出现胁痛、头眩、头痛、目赤、烦躁易怒等肝阳上亢的証候。
上热下寒
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証候。是由病因上的寒热错杂、病理上的阴阳之气不能协调,使阳盛于上,阴盛于下而致。例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起大泻不止,津液耗伤,致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邪盛于下则大便溏泄四肢冷、脉沉迟等。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越,此仍属真寒假热的虚寒证。
上寒下热
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寒症,下部表现为热性的证候。可见于病因上的寒热错杂而致。如热邪发于下,而见腹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寒邪感于上,而见恶寒,噁心呕吐,舌苔白等症。也可由于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所致,如上有痰饮喘咳的寒证,下有小便淋沥疼痛的热证。
伤阴
一般是指温热病后期肝、肾真阴受伤。主要表现有低热,手足心灼热,神倦,消瘦,口乾舌燥,或见咽痛,耳聋,颧红,舌乾绛,脉细数无力等。
伤阳
是阳气受伤的意思。可见於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如寒邪“直中三阴”,或温热病过用寒凉药物,或因发汗,泻下过多,或热病的末期,或水湿的停留,都会损伤阳气,出现“阳虚”証候。此外,情志刺激过度,也会耗伤阳气,如暴喜过度、心神浮越,阳气易於耗散,出现心悸,怔忡,精神恍惚、失眠等症。
伤津
是津液受伤的意思。一般是指肺胃的津液。热性病的过程中,由於邪热炽盛,往往容易耗伤肺、胃的津液而出现燥热症状。如肺津受伤,则见乾咳无痰,或痰带血丝,鼻燥咽乾,喉痛;胃津受伤则见口燥咽乾,烦躁,渴饮不止。如因误汗、误吐、误下或消渴病等耗伤津液,一时出现小便不利或大便难,《伤寒论》称之为“亡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