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2年04月

五虚

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指脉来细弱、肤冷、气少、泄泻而小便清利、饮食不入等五脏俱虚的严重证候。这种情况经治疗后,若能进食、腹泻止,是胃气恢复的现象,为病情转危为安的标志。

五实

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指脉来洪盛.皮肤灼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精神昏乱等五脏均有实热的严重证候。这种情况经治疗后,若有汗出、二便通畅,是邪气有出路的现象,为病情转危为安的标志。

五善

指患疮疡预后良好的五种现象:起居安宁,饮食知味;大小便正常;脓稠,肉色好;精神充足,语音清朗;服药后病情好转。指痘疮预后良好的五种现象:饮食如常,二便调匀;痘疮色泽红活坚实;脉静身凉,手足和暖;声音清亮,动止安宁。

五夺

语出《灵枢.五禁篇》。夺,耗损之意。指临床上因久病、重病而出现五种气血津液耗损的情况时,不论用针灸或药物治疗,均禁止使用泻法:肌肉过度消瘦,身体极度虚弱;大出血后;大汗出后;大泄泻后;新产大出血之后等。

卫气营血辨证

是应用于温热病的一种辨証施治方法。它概括了温热病发展过程中四个不同阶段及其病理表现。一般来说,初起病在卫分,显示较轻较浅;由卫分到气分,显示已病进一层,入营分则病变逐渐深入而加重,至血分则最重。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并不是截然划分,而是互相联系的。一般是顺序传变的,但有的疾病不一定按顺序出现,有的一发病就在气分甚至在营分、血分;或由卫分直接传至营分、血分;或两分兼病;或病已传入营分、血分,而气分病仍在。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証候作具体分析,概要分清四者的区别,又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参见有关各条。

卫分证

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临床表现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肢酸或身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或见鼻塞、咳嗽等。以发热、恶风寒为特徵。卫有卫外的意思。一身的表层,叫“卫分”。内与肺气相合(“肺主皮毛”),有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禦外邪的功能。若邪气侵入体表,使卫气功能失去正常,出现卫分証候,称为“邪犯卫分”。

亡阴

由於高热、出汗过多、大量吐泻等,耗损阴液所出现的一种病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身热、汗多、烦躁不安、口渴而喜冷饮、呼吸气粗.四肢温暖、唇舌乾红、脉虚数等。

亡阳

由於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或其它原因耗伤阳气,以致阳气突然衰竭,出现大汗淋漓,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唇舌淡润,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等,类於休克现象。亡阳大多是亡阴的进一步发展,阴液如耗损过度,接看阳气也可随之亡脱。在这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中,应特别注意辨証。

指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而致生命垂危的病埋。它的综合表现,称为“脱证”。主要症状有: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细欲绝等。由于病因病理和症状均以精气向外而泄为特点,故又称“外脱”。在严重的脑血管病变(中风等)时,又常以“内闭”和“外脱”为辨证分型的基础。但脱症包括的疾病很多,临床上一般把中风、大汗、大泻、大失血或精液大泄等精气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休克基本上可包括在此范围内;若因久病元气虚弱,精气逐渐消亡所引起的,则称“虚脱”,心、肺、肝、肾等的功能衰竭基本上可包括在此范围内。

太阴病

六经病之一。大多由三阳病传变而来,一般特点是没有发热。太阴病常见腹满、呕吐、泄泻、口不渴、食不下、脉缓弱等症状,与阳明病同为里证,但性质相反。阳明属实热,太阴属虚寒;阳明病是胃肠燥热,太阴病是脾胃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