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印之一种。二手虚心合掌,拇指与拇指,小指与小指相接,成八叶莲华开敷之印相,为阿弥陀佛之印。又为十八道契印之第四,莲华部之三昧耶印。 [胎藏界曼荼罗大钞卷三]
分类目录归档:简体佛学词典汇总
八依
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载,八依指:(一)施设依,施设者,建立之义。指人依五蕴中假用言说,施设我及众生,各各不同,有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苦乐寿夭等,称为施设依。(二)摄受依,摄受者,含摄容受之义。指人依于父母、妻子、奴婢等,以为我所摄受,故称摄受依。(三)住持依,指人依段、触、思、识四种之食,则能摄养诸根,住立支持,故称住持依。(四)流转依,指人依五蕴中受、想、行、识四心,起诸烦恼业因,流转三界生死,故称流转依。(五)障碍依,指诸天魔外道,随有修善法处,即往其前,为作障碍,故称障碍依。(六)苦恼依,指人依于欲界,领受一切忧苦,不生厌离之心,故称苦恼依。(七)适悦依,指人依诸禅定,静息思虑,身心湛寂,得法喜乐,故称适悦依。(八)后边依,指阿罗汉之三界惑业已尽,更不受生,其最后身,依有余涅槃而住,故称后边依。
八位
法华圆教之位次。圆教以‘六即’为位次,但以‘分真即’之位甚长,故假借别教之五十二位配其品秩,而成八位,其中未含外凡之‘理即’与‘名字即’。八位即五品弟子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前一位依法华经而立,后七位依璎珞经而立。关系如左:
八义
因明用语。乃研究因明之八项目,又称八门。即:(一)能立,(二)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五)现量,(六)比量,(七)似现量,(八)似比量。其中(一)(二)(五)(六)四义为‘真’,又称四真;(三)(四)(七)(八)四义为‘似’,又称四似。四真四似合之为八义。[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参阅‘二悟’208、‘八门两益’287、‘因明八门’2290)
八位胎藏
在母胎中形成小儿之八个时期。又作胎藏八位。
八义证有本识
本识,指第八识,谓第八识为出生一切善恶诸法之根本。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以八义证第八识之相,即:
八位胎脏
一羯罗篮梵语羯罗篮。华言凝滑。谓初受胎七日。父母二气凝聚。状如凝酥。故名羯罗篮。二遏部昙梵语部昙。华言遍。谓受胎二七日。状如疮疱。故名遏部昙。三闭尸梵语闭尸。华言凝结。谓受胎三七日。状如就血。或云聚血。或云软肉。故名闭尸。四健南梵语健南。华言凝厚。谓受胎四七日。渐已坚厚。虽有身意二根。眼耳鼻舌四根未具。故名健南。五钵罗奢佉梵语钵罗奢佉。华言形位。谓受胎五七日。肉团增长。四支身分之相初现。故名钵罗奢佉。六毛发爪齿位谓受胎六七日
八无碍
指十八界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六根中之意根、六境中之法界等。其中,前七者称为七心界。以上八法皆为无障碍之法,故谓无碍。俱舍论卷二(大二九·九中):‘八无碍者,七心、法界。’
八五三二
指以数目字显示法相宗之法门。即八识、五法、三性、二无我之谓,为楞伽经、成唯识论所明。八识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五法指相、名、分别、如如、正智。三性指妄计性、缘起性、圆成性。二无我指人无我、法无我。
八相
即八种仪相。又作释迦八相、八相成道、如来八相、八相示现、八相作佛。乃佛陀一生之化仪,总为八种相。自古有此说,至后世,通常系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