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阅读辞典

顾晓鸣论阅读

顾晓鸣(学者。有《阅读的战略》等。)
△阅读需要有一个自觉的战略。因为,不管什么样的读法,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战略。“开卷有益”,似乎只是强调“读”本身而不讲究选择的方针和具体的读法,战略上大而无当。其实不然,“开卷有益”包含着对待学问兼收并蓄的战略思想,还包含着一种通过读者以“开卷”的行动激发学习动机,从而起到自觉阅读的“动机诱导”作用。(《阅读的战略》)
△阅读之战略,要害并非在于有无战略,而在于读者能否把握住考虑和制订各种战略的角度或因素,不失分寸地在阅读的各个环节中融汇贯通之。(同上)
△阅读之“正”,就是普遍性的读书方法,我们应以为基础;阅读之“奇”,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况独创的读书方法。“以正合,以奇胜”。而正奇的配合和变化所依据的若干因素,犹如宫商角徵羽之五声、青赤黄白黑之五色或甜酸苦辣咸之五味,读书之艺术和读书之战略,就是要把这若干因素,最优化地配合起来。(同上)
△那么,阅读的战略之五声、五色和五味是什么呢?套用新闻界的五个W,即为阅读之五个W–“五何”
Who——何人读?分折读者自身情况:什么年龄,什么专业,什么水平,等等。
What——读何书?分析读物的情况:是科学理论专著还是学科史,是基本技能教科书还是文艺作品?
When——在何时读?既指具体读一本书的时间,又指在人生历程的那一时期进行阅读。
Where——在何地读?既指宏观的社会环境,又指具体阅读的直接环境。
Why——为何读?为谋生?为消遣?为怡情?为长才?为装饰?还是为了创造和革新?(同上)

鲁宝元

鲁宝元(学者。有《怎样读书收获大》等。)
△有人曾经批评过几种错误的读书方法:
一种是“饥不择食”式。不管是什么书,拉到篮里就是菜,逮着什么看什么,不善于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一定目的选择有益的书籍,结果,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不少,思想和学习方面的收获却不大。
另一种是“走马观花”式。读书时贪多求快,粗枝大叶,不善于对读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书读得多,但却象沙子过水一样,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种是“寻章摘句”式。读起书来很细致,有些章节甚至能够背下来,但却不善于归纳和概括,抓不住读物的主要观点,结果,学到的知识就象一堆没有用绳子串起来的铜线,不能成为有系统的东西。
从上面提到的情况看,不讲求读书方法,即使喜欢读书,读书的效果也不一定很好。但是,如果注意了读书方法,读书时,善于分析、归纳,善于鉴赏和评价,读书的效果就一定会得得多。(《怎样读书收获大》)
△读书的第一步是用眼睛看书本上的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意义。用一个专门的名词来表示就是“认读”。……正确的认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准确,就是要正确地辨认每一个字,以及由它们组成的词、词组和句子,了解它们的意思,不错认和漏认。二、辨认应以较大的语言单位来进行,速度适当。三、移行准确,没有用手指点读的不良习惯。四、注意用眼卫生,眼睛和书本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坐姿端正。(同上)

朱作仁论阅读

朱作仁(心理学家。有《语文教学心理学》等。)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学习如何从基本上是语言的书面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从语文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则是从看到的言语向着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理解是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标志。仅仅看到书面符号或发出书面符号的声音,并不认为都是阅读。对于阅读,首先要识别一个一个的词语并懂得它们的意思,然后再把一个个的词语连起来,形成有意义的观念。阅读者的理解越接近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越好。这个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才实现的。(同上)
△背诵主要是一种记忆活动,是熟记教材的结果。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不仅巩固了所学的课文,同时也学习了如何记忆课文的方法,发展了他们的记忆能力。学生对一篇新课文,多读一遍,多得一点益处;多读几遍,原来体会不到的,或体会不深的,就能进一步体会,有所生发,有所深化。学生在吟诵潜思的过程中,融汇贯通文章的精义、脉络、文采,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整体上活生生地接受了课文的潜移默化。(《背诵心理学的两个问题》)
△背诵必须讲究识记方法。有效的识记方法的掌握是儿童背诵技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上)

张寿康论阅读

张寿康(语言学家。著作有《语文和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和教学》等。)
△要研究读文章的规律。“阅读”是不是科学范畴?是,这就是阅读学。读,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思维运动的过程,是大脑通过视觉的符号反映,形成的一系列判断联想的思维过程。阅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不可以认识的。要研究精读、泛读、跳读的过程和指导程序,也要研究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文章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
△善于读书是一种能力,研究读书这种实践活动的规律是一门科学。自古以来,学者都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荀子论述的劝学,北齐颜之推论述的勉学,这“学”当中有读书的内容。古语说:“幼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见汉代刘向《说苑》)这句话形容了幼年学习读书的重要和效益。(《说读书》)
△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要三到,他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到,就是手到。读到快意处,有启发处,要手勤,要摘录原句或作上记号,进而写些笔记心得。四到之中,心到、手到最重要。(同上)
△我还有这样的体会:一是自己爱读的书,自己记的读书笔记,不要只读了或记下来就完事,还要重读,这样可以加强记忆,温故知新。二是读了书也许马上就有用处,但是要注意,读了书未必当时就有用处,也许一两年以后,也许十年八年以后才有用处。读了书,获得的知识,在多数情况下,它成了头脑中潜存的信息,遇有触机,这种潜存的信息,或者古今中外的某一件事,或者是某一种思想感情,或者是一些名言警句跳出来,成为联想和解决问题的现实信息;我想,这就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吧。(同上)
△读,指阅读。阅读的范围,包括各科的书,各种报章杂志,当然其中也包括文章和文艺作品。阅读自有阅读的目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自有途径。一般来说阅读要掌握重点,要有分析鉴赏的能力,阅读可以增长知识,从内容里获得思想感情方面的营养,吸取间接经验,以补自己实践之不足;要能读有所获,受到教益,有助于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指阅读各方面的好文章,包括文艺作品。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学习写作经验、探索文章、作品的写作过程,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前者多指内容方面,后者多指形式方面,阅读就要在两个方面有所得。(《读写小议》)

姚雪垠论阅读

姚雪垠(历史学家、作家。有《李自成》等。)
△治学必须要读书,读书必便要多、要广,不能太窄了。只有你底子打得宽,你将来才能目光四射,触类旁通,许多问题到你心中都变成整体的一部份,而不会把孤立的片面的问题当成整体。(《《我的粗浅经验》)
△光读书广博还不行,还要集中一点或几点,确实认真地研究。倘若你是一个杂货摊子,你脑子里头什么货都有些,那也不能作出重要贡献。你必须在某些方面有深的研究,在这里开花结果,这样,你才能够对国家对人民的科学文化作出较大的成绩。(同上)

张志公论阅读

张志公(语言学家。有《修辞概要》等。注编《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现代汉语》)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特别是在读和写的书面语言交际中,总是以篇为对象,用篇作单位的。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首先总是着眼于全篇,立足于整体的。……而不是倒过来,首先着眼于文章的局部,着眼于措辞造句等问题,然后再去考虑全篇的主题和结构。(《现代汉语》下册)
△快速阅读的能力包含着快速理解和快速记忆的能力。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阅读能力的整体。阅读教学必须从这样的角度考虑,设计办法。(谈谈培养学生速读能力问题》)
△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怎样过语文关》)
△要真正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光凭眼睛看看,脑子想想,还不够,必须经常不断地吟咏讽诵。读的要求和方式,因课文而异。有的课文,可以拿朗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有些诗,乃至内容简明、短小精悍的散文,语言方面和内容方面都不需要过多地讲解,学生就能完全理解。这种课文,在反复朗读之中倒可以一次比一次领会得更深。(《怎样教一篇课文》)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自己的学习制度。这里包括练说话的制度,读书的制度,笔记的制度,等等,(《“学风·态度·方法》)

吕叔湘论阅读

吕叔湘(语言学家。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论文集》和《吕叔湘语文论集》等。)
△关键是两个字:快、准。读得快,抓得准,要能用很少的时间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这是阅读本身的目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
△文言文教学……目的不外三个:一是培养阅读文言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的工具,二是接受文学遗产,三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谈语言的学习和教学》)
△书是应该读的,有的书还是应该熟读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能真正理解,而这是要有人指点的。读书对于写作是有帮助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这也是要有人指点的。(《谈读写》)

周振甫论阅读

周振甫(古典文学理论家。有《<文心雕龙>新注》、《诗词例话》等。)
△一、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二、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三、熟读了字句妥贴的文章,习熟于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字的安排,到写作时,自然不会出现生硬不妥的句子,运用虚字,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渐渐合乎规则了。四、读熟了以后,即使自己鉴赏力不够,还看不到文章的好处,只要能诵不忘,到后来读的文章愈多,阅读能力愈提高,对于以前看不懂的也自会懂得了。(《论诵读》)

赵树理论阅读

赵树理(公元1906年——1970年。作家。有《小二黑结婚》、《三里湾》等。)
△读的东西多了,自然可以从中摸索出一些办法来。例如看戏,看的多了,外行慢慢可以变成内行。起初看戏是看热闹,看的多了,自己就对剧团、演员、剧情有了评价。对作品的看法也是一样,读的多了,就能看出它的好坏,写作时也就有了一定办法。如果不读书,就先来研究如何写好文章,那一定会走弯路。(《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读作品先要抱欣赏的态度,不要先想去分析。小孩子读书跑故事,大人不一定都跑故事。看电影也不一定先去分析,就是分析也是先抱欣赏态度。(《与青年谈文学》)

吴晗论阅读

吴晗(公元1909年-1969年,史学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有《朱元璋》、《读史札记》、《灯下集》、《授枪集》等。)
△老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及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写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样读书的人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了营养,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比喻,说前一种人拥有一屋子散钱,却缺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恰好相反,只有一条绳子,缺少拴的钱。用现代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对个别的关键的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同时也必须领会书的大意,也就是主要的观点,立场,既要有数量极多的钱,也要有一条色彩鲜明的绳子。(《谈读书》)
△是先读基础的书呢,还是先读专业的书呢?例如学习中国历史,是先学好中国通史,还是先学断代史或专门史呢?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冤枉路,把先后次序颠倒了,不善于读书。其实道理很简单,要盖一所房子,不打好基础,这房子怎么盖呢?你能把高楼大厦建筑在沙滩上吗?因此,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钻研。基础要求广,钻研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同上)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有道理的。有的书必须多读,特别是学习古文,那是范文,最好能够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要重点、关键性的词句抄下来,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了。多读多抄,这个“二多”是必须保证的。(同上)
△认识了字并不等于完全了解这个那个名词的具体意义,有些专门术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容易理解的。解决的方法是善于利用工具书。也以学习历史为例,不懂得使用《辞源》、历史人名辞典、历史地名辞典、历史地图、历史年表和历史目录学,在研究历史科学的大道上,也还是寸步难行的。(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