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指整体和部分、一般与个别、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佛教华严宗提出“一多相容”的命题,最早以 …
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老子最早从哲学上论述了动静关系。认为“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但又认为事物运 …
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① 体指形体、形质、实体;用指功能、作用、属性。《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 …
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在《孟子》中,形字四见,“神”字三见。形有形状、形体之义。“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首见于《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东汉郑玄注:“格,来也;物犹 …
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知”指认识、知识、道德意识等;“行”指行动、行为、实行等。在中国古代,知行问题不仅涉及 …
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指“心”和“性”及其关系。孟子以为性在于心,为人之性的仁义礼智四端,都蕴藏于人的心中。“ …
中国哲学史范畴。本义谓诚实不欺或真实无妄。先秦思孟学派着重阐发其哲学、伦理学含义。子思说:“诚者,天之道也;诚 …
中国哲学史范畴。一般指人性,亦有“天性”、“物性”等义。自春秋末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
中国哲学史范畴。孟子最先注重心的作用。认为“心”有先验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