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家的主张之一。为理学伦理学的思想纲领,并贯穿于道德修养论和理想人格学说中。唐李翱的“性善情恶”的“复性 …
指道德与义理。与“功利”相对。始见于《管子·法禁》:“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易·系辞上》:“成性存存 …
宋明理学用语。“欲”指人的物质欲望,“理”是指符合封建伦理的原则。朱熹认为人的私欲如没有“理”的限制,就会出现 …
原指应顺和辨识自然与人伦变化的规律。《易·彖传·革卦》已提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北宋 …
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在妇女贞节观上主要见解。语出程颐:“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 …
宋理学用语。“经”指事物的常住性。“权”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变动性。“经是万世常行之道,权是不得已而用之”(《朱 …
宋理学家用语。《论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通达权变。先秦时孔子《论语·子罕》提出:“可与共学,未可与共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孟子 …
南宋朱熹的认识论命题。指知与行是相互联结和相互依赖的。“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 …
南宋朱熹用语。朱熹认为读书做学问即“致知力行”,“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