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孔纬(?—895)

唐学官。字化文,曲阜人。大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为官刚正,嫉恶如仇。昭宗时,任宰相兼国子祭酒。以国学为兵火所毁,奉命修葺,奏请令内外文臣自观察使、制使下及令佐,于本官料钱中每缗抽十文,助修国学。其议被采纳。

田敏(880—971)

五代学官。淄州邹平(今属山东)人。少通春秋之学。后梁贞明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后唐天成初,改《尚书》博士,满岁,为国子博士。秩满转屯田员外郎,以详明典礼,兼太常博士。奉诏与太常卿刘岳、博士段颗、路航等删定唐代郑馀庆《书仪》,又与马镐等同校《九经》,时论评其亦好穿凿。清泰初,迁国子司业。后晋天福年间,授国子祭酒。开远初迁兵部侍郎,充弘文馆学士,判馆事。改授检校右仆射,复为祭酒。后汉乾祐中,拜尚书右丞,判国子监。后周时,历大常卿、检校左仆射,加司空,迁工部尚书。解官归乡后,每日亲授诸子经。

冯道(882—924)

五代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自幼好学能文,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契丹灭后晋,又事契丹。其间三入中书,为太傅,居相位二十余年。自号“长乐老”。出镇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时,曾捐资修建孔子庙。后唐长兴三年(932),命学官田敏等人,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为“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罗绍威(910—942)

五代官员。字端己,魏州贵乡(今河北魏县)人。承父位为魏博留后。仕后梁,官至太师,兼中书令。通达吏理,为政有方。工书法,晓音律,精儒术。藏书数万卷,置书楼,开学馆,招纳文人讲学。

徐锴(920—974)

南唐文字学家。字楚金,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一说袁州万载(今属江西)人。自幼丧父,家中贫穷,自学而知书识文。长于小学,文笔不凡,与兄铉齐名,号“大小二徐”。累官秘书省正字、内史舍人。宋开宝五年(972)为江州陈氏东佳书堂作《陈氏书堂记》,为书院兴起的重要历史文献。足以证明唐末已产生进行教学的书院。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已注意到形声相生、音义相传之理。另著有《说文解字韵谱》、《方舆记》、《古今国典》、《岁时广记》等。

王孝通

唐数学家。自称“长自闾阎,少小学算,镌磨愚钝,迄将皓首,钻寻秘奥,曲尽无遗”。武德时为算历博士,官至太史丞。著《缉古算术》一卷,汇集关于建造堤防,勾股形及从各种棱台的体积求其边长的算法等二十个问题,大部分能运用三次方程解决。后列入《算经十书》,被尊称为《缉古算经》,作为国子监算学的基本教材,规定学习三年,属于高级课程。清李潢有《缉古算经考注》二卷。

司马才章

唐学官。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人。早承家学,博涉《五经》,隋末为郡博士。贞观时,任国子助教,擅长议论,颇受学者称道。后与孔颖达、颜师古等奉诏撰《五经正义》。

王恭

唐学官。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少时好学,博涉《五经》,精通《三礼》。于乡里教授,弟子来自远方,至数百人。贞观初,任太学博士,所讲《三礼》,皆别立义证,为当时推重。后与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琰同受诏撰《五经正义》。

赵匡

唐经学家。字伯循,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师事啖助,通《春秋》,官至洋州刺史。曾著《举选议》,批评科举制度的弊端。认为进士惟重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不惟无益于用,实亦妨其正习”。明经口问大义,又诵疏文,而于当代礼法,鲜有所知,“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士子为竞争驱使,奔走于公卿之门,以求荐引,“业因儒雅,行成险薄”,败坏社会风气。并指出最大的弊病,还在于应举之人悉聚京师,不仅“羁旅往来,縻费实甚”;而且,“文簿烦杂,因此偷滥”,以至“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曾补订啖助所撰《春秋集传集注》和《春秋统例》,并自撰《春秋阐微纂类义统》。认为《春秋》文简意晦,经文或有缺误,开学者怀疑经传之风。

裴肃

唐学官。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贞元中任国子司业。认为《老子》书深奥微妙,常人不能理解本意,作为考试科目不当;《尔雅》博通训诂,纲维《六经》,为文字之楷范,古今多传习,奏请以《尔雅》代《老子》。获准。出任地方官,历常州刺史、越州刺史、浙东团练观察使。曾镇压以栗锽为首的浙东农民起义,并撰《平戎记》,受德宗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