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乐史

北宋史学家、经师。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雍熙进士。任著作佐郎,知陵州。在家乡办有慈竹书院,广招弟子,教授生徒。献《金明池赋》于朝廷,召为三馆编修。累官职方员外郎。著有《仙洞集》、《广卓异记》等四百九十余卷藏于秘府。尤以《太平寰字记》最佳,卷帙浩博,考据精核,广为流传。

洪文抚

北宋经师。南康建昌(今江西南城)人。六世义居,室无异爨。曾就所居雷湖北创书舍,招来学者。太宗御书“义居人”以赐之。

黄中理

北宋学者。其先为金华人。祖父移居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曾建芝台、樱桃洞书院。广收图籍,达数万卷,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宋庠、宋祁兄弟“挟策来游”。文风极盛,子弟成进士者数十人。其曾孙黄庭坚亦初学于两书院。

种放(?—1015)

北宋经师。字明逸,洛阳(今属河南)人。性嗜酒,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自号云溪醉侯,又号退士。以讲习为业,从学者甚众,得束脩以养母。因名声颇大,多次应诏入朝。每至京师,秦雍生徒多就而受业。曾为右谏议大夫,上《时议》十三篇,其目有《议教化》等。著有《蒙书》、《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词录》等。

张旭

唐书法家。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右率府长史。精通楷法,尤擅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性嗜酒,每饮醉,辄草书,挥笔大叫,或以头揾墨西书。既醒,自视以为神异,世人谓之“张颠”。自言“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其意,又观公孙氏(即公娘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南宋陈思《书小史》)。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云:“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终其身而名后世。”其体逆笔涩势,连绵回绕,势态奇崎狂放,是王羲之后又一新风格。怀素即其继承发展者,故有“颠张醉素”、“以狂继颠”之称。唐颜真卿亦曾向其请教笔法。他主张“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对后世书法教育有深远影响。

李之才(?—1045)

北宋教育家。字挺之,青社(今属河南)人。天圣八年(1030)同进士出身。曾从河南穆修学《易》。初官卫州,获嘉主簿,权共城令。曾为邵雍师,授以陆淳《春秋》、《易》,雍卒以《易》名世。后调孟州司法参军,又辟为泽州签署判官。时泽人刘羲叟从其受历法,时称”羲叟历法”,发扬雄、张衡之所未喻者。弟子甚众,以邵雍为最著。

周昉

唐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萱,后则小异,多写贵族妇女,优游闲佚,容貌丰肥,衣褶劲简,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曾创制具有华丽特色的“水月观音”。雕塑者仿效之,称为“周家样”。兼工肖像,亦能画鞍马、鸟兽、草木。时人学之者甚多,程仪、高云、卫宪皆其弟子。宋米芾《画史》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存世作品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相传为他所作。阳峤唐学官。河南洛阳人。景龙时为国子司业,勤于学务,循循善诱,整修孔庙及讲堂,人以为称职。睿宗时为国子祭酒,荐名儒尹知章、范行泰、赵玄默等为学官。因整顿学风,严加督导,为人怨谤殴打。事发,诏捕殴者处死。

周文敏

北宋经师。安仁(今属湖南)人。笃学敦行,不求闻达。曾与周敦颐讲学于庐山,为周敦颐所称道。

冯道(882—924)

五代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自幼好学能文,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契丹灭后晋,又事契丹。其间三入中书,为太傅,居相位二十余年。自号“长乐老”。出镇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时,曾捐资修建孔子庙。后唐长兴三年(932),命学官田敏等人,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为“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罗绍威(910—942)

五代官员。字端己,魏州贵乡(今河北魏县)人。承父位为魏博留后。仕后梁,官至太师,兼中书令。通达吏理,为政有方。工书法,晓音律,精儒术。藏书数万卷,置书楼,开学馆,招纳文人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