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李之才(?—1045)

北宋教育家。字挺之,青社(今属河南)人。天圣八年(1030)同进士出身。曾从河南穆修学《易》。初官卫州,获嘉主簿,权共城令。曾为邵雍师,授以陆淳《春秋》、《易》,雍卒以《易》名世。后调孟州司法参军,又辟为泽州签署判官。时泽人刘羲叟从其受历法,时称”羲叟历法”,发扬雄、张衡之所未喻者。弟子甚众,以邵雍为最著。

周昉

唐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萱,后则小异,多写贵族妇女,优游闲佚,容貌丰肥,衣褶劲简,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曾创制具有华丽特色的“水月观音”。雕塑者仿效之,称为“周家样”。兼工肖像,亦能画鞍马、鸟兽、草木。时人学之者甚多,程仪、高云、卫宪皆其弟子。宋米芾《画史》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存世作品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相传为他所作。阳峤唐学官。河南洛阳人。景龙时为国子司业,勤于学务,循循善诱,整修孔庙及讲堂,人以为称职。睿宗时为国子祭酒,荐名儒尹知章、范行泰、赵玄默等为学官。因整顿学风,严加督导,为人怨谤殴打。事发,诏捕殴者处死。

周文敏

北宋经师。安仁(今属湖南)人。笃学敦行,不求闻达。曾与周敦颐讲学于庐山,为周敦颐所称道。

郑良士

唐末学官。字君梦,又作士良,初名昌士。闽(今福建)人。博学善文,唐昭宗景福二年(897)献诗五百篇,授国子四门博土。后归隐。继又仕后梁为左散骑常侍,被敬为长者。八子皆能文笃学,号称“郑家八虎”。著有《白严文集》、《诗集》十卷。

王开祖

北宋经师。字景山,永嘉(今属浙江)人。学者称儒志先生。皇祐进土。不仕,杜门著书。志于“述尧舜之道,论文武之治,杜淫邪之路,开皇极之门”(《宋元学案·士刘诸儒学案》)。强调行,认为“言不行则言隐,知不行则知隐”(《儒志编》)。开永嘉讲学之风,从学者常数百人。以荐召试贤良方正,未赴而卒,年仅三十二。著有《儒志编》。

聂崇义

五代学官。洛阳(今属河南)人。少学《三礼》,精通经旨。后汉乾祐中,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曾校定《公羊春秋》,刊板于国学。后周显德年间,迁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命摹画郊庙祭器以闻。建隆间考正《三礼图表》上之,图遂行于世。有《三礼图集注》。

张璪

北宋大臣。初名琥,字邃明。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嘉祐进土,授缙云令。曾知谏议院,出知蔡州、河阳,元丰初入判国子监。后官至参知政事。反对建立武学,主张文武之士全养于太学。直接参与元丰学令之制订。增博士弟子员;仿《周官》乡比之法,建立月书、季考、岁校,以行艺次升之考校制度;立斋舍八十二。史称“学官之盛,近代莫比”。

石昂

五代私学大师。后晋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苦读经学,不喜佛说,藏书数千卷,不求仕进。“喜延四方之士,士无远近,多就昂学问,食其门下者或累岁”(《新五代史·石昂传》)。节度使符习委为临淄令。监军杨彦朗讳“石”,更其姓曰“右”,遂罢归。后晋高祖求孝梯之士,应召至京师,官至少卿。出帝即位,朝政日坏,数次上书极谏,不听,称疾归。

张荐明

后晋道士。燕(今河北)人。少以儒学游河朔(今黄河以北),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学说。后晋高祖延入内殿讲《道德经》,“闻宫中奏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新五代史·郑遨附传》)高祖称善,拜以为师,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所终。

宋真宗(968—1022)

即赵恒。宋代皇帝。在位期间,值宋经济发展时期,重视教育,尝诏州县学校及聚徒讲学之所,并赐《九经》。令开封府及所过州、军考送服勤词学、经明行修举人、及高年不仕德行可称者,上闻。立曲阜孔子庙学舍,追封孔子弟子七十二人。亲试东封路贡举梁国等九十二人。江淮、两浙旱,给占城(今越南南部)稻种,教民种之。景德元年(1004),辽军南下,在宰相寇准促使下亲征,订立澶渊之盟。后广建宫观,劳民伤财,社会危机日形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