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韩显符(938—1013)

北宋学官。善察视辰象,补司天监生,迁灵台郎,累加司天冬官正。专浑天之学,曾择匠造铜浑仪和候仪,并以此教授诸生观测星象。祥符三年(1010)奉诏选择监官或子孙可授浑仪者,举长子监生韩承矩、次子保章正韩承规、主簿杜贻范、保章正杨惟德等以传授其学。

孙奭(962—1033)

北宋学官。字崇古。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人。幼与诸生师王彻。彻死,以其能解析经指,门人数百人皆从学之。《九经》及第,为营县主簿。上书愿试讲说,迁大理评事,为国子监直讲。太宗幸国子监,召其讲《书》。真宗时为诸王府侍读,仁宗时为翰林侍讲学士,判太常寺、礼院及国子监。官至礼部尚书。向仁宗进讲《老子》等典籍,每至前世乱君亡国之事必反复规讽。曾摘《五经》中旬于治道者,为《经典徽言》五十卷;并画《无逸图》上之,仁帝挂于讲读阁。深得优宠。又著有《崇祀录》、《乐记图》、《五经节解》、《五服制度》。奉诏与邢昺、杜镐校定诸经正义,《庄子》、《尔雅》释文,考正《尚书》、《论语》、《孝经》、《尔雅》谬误及律音义。

阮逸

北宋学官。字天隐,建阳(今属福建)人。天圣进士。景祐初知杭州。郑向上其所撰《乐论》十二篇。与胡瑗俱被召,同校《钟管十三律》。分选钟磬各一簴。除镇安军节度掌书记。后上《钟磬律制议井图》三卷,入为太子中允。庆历初迁太常寺丞,时置武学,为武学教授。又改国子监丞、睦亲宅教授。后精研旧乐,传授诸生。迁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著有《易筌》、《王制井田图》。戚同文北宋经师。字文约,楚丘(今山东曹县)人。学于杨悫。时处晋末丧乱,绝意禄仕,且向往天下统一,遂以“同文”为名。将军赵直为其筑室聚徒,称睢阳书舍。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等七人,皆入台阁,范仲淹即出其门。为人纯粹质直,乐善好施。以道义自富,门人追号坚素先生,一云正素先生。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邑人曹诚即书舍旧址,建成睢阳书院,亦名应天府书院。著有《孟诸集》二十卷。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二岁父卒,母改嫁朱姓,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身世,乃辞母入应天府睢阳书舍,从戚同文学,苦学不息。大中祥符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复原姓,更其名。因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聘为教官。“汎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无所倦”(《宋史·范仲淹传》)。后历任秘阁校理、右司谏,知苏州、明州,判国子监,吏部员外郎,景祐二年(1035)以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由于直言忤执政吕夷简,罢知饶州,徙润州、越州。牵及余靖、尹洙、欧阳修,三人亦同时贬官,被视为“朋党”。宝元三年(1040)西夏元吴进犯,召为天章阁待制,以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招讨副使。自请知延州,在西北边陲,屡建军功。庆历三年(1043)入京,任参知政事,上书言十事,试图改革政事,未及推行,复以“朋党”之嫌罢相,出知邠州,复徙邓州、杭州、青州。晚年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他爱护人才,悉心培养人才。亲自指导脸上曾刺过字的兵卒狄青读《春秋》,告诫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宋元学案·高平学案》)。又曾引导张载攻读儒经。知苏州时得南园一块地,本欲建住宅。阴阳先生说这块土地风水好,建宅“必踵公卿”。他表示:“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于此,贵将无已焉”(《范文正公年谱》)。即在南园建学,聘名儒胡瑗为教官。瑗立教规严密,数百名“老徒”,“多不率教”。遂令长子范纯祐入学,首先执行所立学规。“苏湖教学法”,即始于此。主张以儒家思想培养“忠臣烈士”,提倡气节,反对老庄学说所倡导的养生保身人生观。认为持此种观点的人,或者是虽有才华,而“非爵禄可加,赏罚可动”,隐居避世,不为国家所用;或者是为非作歹,“虽有刑罚干戈,不可止其恶也”(《范文正公集·近名论》)。甚至认为即使借忠孝求名的伪君子,亦强于不求名节的隐君子。针对朝廷重科举轻学校的倾向,积极主张由国家普遍兴建地方官学,整顿、发展大学,把培养人才的基点放在地方官学,“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宋会要辑稿·崇儒·大学》)。认为“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宋史·选举志》)。主张学校教学应从吟诗作赋转向攻读《五经》;但反对汉唐的笺注经学及帖经、墨义的考试方法,认为靠背诵《五经》,不能造就出治国经邦的人才。痛斥考试官对帖经、墨义的命题所持态度,存心“欲问其(学子)所未至,误其所常习,不以教育为意,而以去留为功”(《上时相议制举书》)。故朝廷经由诗赋、帖经、墨义等考试方式选拔出的进士、明经等,“虽济济盈庭,但求有才有识者,十分一二”。强调学习《五经》重在发挥义理,使学子掌握“王霸之术”,辅助朝政。他说:“圣人法度之言存于《书》,安危之机存于《易》,得失之鉴存于《诗》,是非之辨存于《春秋》。”学子学经的目的,在“能服法度之言,察安危之机,陈得失之鉴,明天下之制,尽万物之情”(同上),成为“王佐之器”。呼吁改变重文轻武的国策。建立武学,选择武臣子弟入学,学习制胜御敌之术。提倡朴实无华的古文,反对“雕章丽句”的“杨(亿)、刘(筠)风采”。认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于文章”(《奏上时务书》)。对于太学生及士人竞相学习“杨刘体”,深表忧虑,要求自上而下地改革文风。他的教育主张,在执政期间,曾一度付诸实施。庆历四年(1044),令州县皆立学,并规定应科举考试者在学的日数;废除帖经、墨义,增加策论;建立四门学、武学;扩建太学,并派员去湖州总结胡瑗的“苏湖教学法”,试图以此改革太学教学。史称“庆历兴学”。惜中途罢废。著有《范文正公集》。

孙复(992—1057)

北宋经师、学官。字明复,学者称泰山先生。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与胡瑗同学。聚徒著书,以所治经术为教,石介亦躬执弟子礼。史称“宋初三先生”。后经范仲淹、富弼推荐,任国子监直讲,召为迩英殿祗候说书。杨安国言其讲说多异于先儒,被罢免。后复为国子监直讲,迁殿中丞。其学“上宗周、孔,下拟韩、孟”(《宋元学案·泰山学案》)。精于《春秋》学。其治经着重经本义之发挥,“不惑传注,不为曲说”。黄百家认为“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同上)。推崇“仁义礼乐之教”,认为乃“治世之本”,“王道所由兴,人伦所由正”(《睢阳子集·儒辱》)。儒者之职,即以仁义礼乐为学。提出“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故必得之于心,而后成之于言”。推崇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之文,“始终仁义,不叛不杂”(《与张洞书》)。抨击隋唐以词赋取土之制度,致使“天下之士皆致力于声病对偶之间,探索圣贤之阃奥者百无一二”(《与范天章书》)。著有《春秋尊王发微》、(睢阳子集》。

姜潜

北宋学官。字至之,衮州奉符(今属山东)人。从孙复、石介学《春秋》。历郓州教授,又荐为国子直讲、韩王宫伴读。神宗闻其贤,尝召对,访以治道。出知陈留县。不喜人作诗,认为诗“损心气,招悔吝”。

祖无择

北宋官员。字择之,蔡州上蔡(今属河南)人。少从穆修学古文,又从孙复受《春秋》。景祐进士。历知南康军、海州,提点淮南、荆湖北路刑狱,充广东转运使,入为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出知袁州,首建学宫,置生徒,郡国弦诵之风,由此始盛。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著作有《龙学文集》。

士建中

北宋经师。宇熙道,郓州须城(今属山东)人。官至尚书兵部员外郎。天圣、庆历时以高行达学显于时。孙复讲学于泰山,他也同时而起。为孙复所推重。曾撰《道论》、《原福》、《随时解》等,皆醇儒之言。今佚。

聂崇义

五代学官。洛阳(今属河南)人。少学《三礼》,精通经旨。后汉乾祐中,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曾校定《公羊春秋》,刊板于国学。后周显德年间,迁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命摹画郊庙祭器以闻。建隆间考正《三礼图表》上之,图遂行于世。有《三礼图集注》。

张璪

北宋大臣。初名琥,字邃明。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嘉祐进土,授缙云令。曾知谏议院,出知蔡州、河阳,元丰初入判国子监。后官至参知政事。反对建立武学,主张文武之士全养于太学。直接参与元丰学令之制订。增博士弟子员;仿《周官》乡比之法,建立月书、季考、岁校,以行艺次升之考校制度;立斋舍八十二。史称“学官之盛,近代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