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焦千之

北宋学官。字伯强。颍州(今安徽阜阳)人。为人严毅方正,学于欧阳修。累试不第,弃科举而专攻经术。后吕公著延之馆,使教子希哲等督教甚严,嘉祐六年(1061)入京应太学试,赐进士出身。为秘阁校理、国子监直讲。因教学有方,擢为上等。

凌浩

北宋学官。字直翁,一作字真翁。无锡(今属江苏)人。受业胡瑗,以经术知名。治平进士。历蓬莱、武陟知县。召拜太学博士,推胡瑗之教,为学者所师尊。

孔武仲

北宋学官。字常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嘉祐进士。调穀城主簿,选为齐州教授,后任国子直讲。元祐间,历国子司业。反对王安石对科举之改革。主张复诗赋,罢大义,代以诸经策。进起居部兼侍讲迩英殿,官至礼部侍郎。坐元祐党案,夺职。著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内外制》、杂文共百余卷。

饶子仪

北宋经师。字元礼,临川(今属江西)人。从胡瑗、孙复受经。亲殁不事科举。杨杰授以星历诸书。构葆光庵,杜门著书。临江守王说聘其主军学,郡守刘公臣不愿本州经学家流入它郡,坚持迎还,并躬率诸生听其讲说。著作有《编年史要》、《论语解》、《诗文集》等。

刘颜

北宋官员、经师。字子望,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孤。好古文,不专章句。师事高弁。举进士,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龙兴县,坐事免,后授徐州文学。居乡里,教授数十百人,名闻东州。采两汉至五代名臣奏议有补于时者,编为《辅弼名对》四十卷。著有《儒术通要》、《经济枢言》等。

倪天隐

北宋经师。字茅冈,学者称千乘先生。桐庐(今属浙江)人。师事胡瑗。博学能文,曾官县尉。嘉祐中主讲桐庐,弟子千余人。所述《周易上下经口义》十卷,系继述胡瑗讲授之余欲著传而未逮之作,因非其师亲笔,故不称传而名“口义”。

戴述

北宋学官。字明仲,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孝友直谅,少工于文,操笔立成。入京师试广文馆,丞相赵鼎得其文,以为出于老儒,擢异等,时尚未冠,由此知名。尝从程颐学。元符进士,不乐为簿监等官,辞之不得,赋归去来,投檄归去。会选州学官,起为临江教授。学者云集。卒年仅三十七。

孔维(928—991)

北宋学官。字为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乾德四年(966)《九经》及第,出任东明、鄢陵主簿。历考试官、国子《周易》博士、《礼记》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旧制:应《九经》试者,一不中第即改科。开宝中,他上书论此规定不妥。宋太祖遂诏礼部:凡赴《九经》试不第者同诸科许再赴举。尝建议广太学。受诏与学官校定《五经疏义》,未竟而卒。

邢昺(932—1010)

北宋学官。字叔明,号厚斋。曹州济阴(今山东定陶)人。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召升殿讲《易经》之《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迁尚书博士,出知仪州,不久转国子博士。选为诸王府侍讲。咸平初,为国子祭酒。二年(999)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在东宫与内庭,侍讲《孝经》、《礼记》、《论语》、《书》、《易》、《诗》、《左传》,据传疏敷引之外,多引时事为喻。受诏与杜镐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穀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为官学教材。景德间,与张雍、杜镐、孙奭扩召国子监学员。历刑部侍郎、工部尚书。官至礼部尚书。著有《礼选》二十卷。

胡仲尧(约933—994)

北宋学官。字光辅,洪州奉新(今属江西)人。精儒学,亦尚黄老之术,崇道教。南唐时曾为寺丞。累世聚居同炊,至八百余口。在别墅华林山阳玄秀峰下扩建书堂(又称华林书院),“筑室百区,聚书五千卷,子弟及远方之士,肄业常数十人,岁时讨论,讲席无绝”。雍熙二年(985)宋太宗诏旌表彰其门。淳化中州境旱灾,开私仓以平市价,赈济灾民,得太宗嘉奖,任洪州助教,后迁国子监主簿,不久致仕。生平热心教育,在奉新还建有郁竹、南垣、车坪书院,并与弟胡仲容创本县文宣庙学宫。宋初公卿名流题咏胡氏及华林书院者达数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