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小舞

古代乐教内容之一。周代宫廷雅乐中,六种以舞具命名的祭祖乐舞。《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诚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旋舞,有干舞,有人舞。”小舞的重要性仅次于”“六乐”。“六乐”为大舞,由中大夫一级的大司乐掌教,“小舞’一般由下大夫一级的“乐师”掌教。明代朱载御六代小舞谱以图画配文字载录其舞姿。参见。乐舞。

乐舞

先秦教育的内容之一。分大舞与小舞。大舞为大司乐所教的“六代乐舞”。小舞为乐师所教,用以教幼年的贵族子弟,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帗舞》,持帗而舞。依是用丝绸长条组成挑在竿上的道具。亦说是用羽毛制的。用以祭祖社稷。《羽舞》,持鸟羽而舞,用以祭四方。一说用于祭祖宗庙。《皇舞》,头插鸟羽,衣翡翠羽毛,执五彩鸟羽而舞。用以乞雨。一说用于祭祖四方。《旄舞》,持旄牛尾而舞,用以祀辟雍(西周所设之大学),亦用于燕乐。《干舞》,持盾牌而舞,用以祭山川。一说用于兵事。《人舞}),徒手挥袖为舞,以把星辰。一说用于祭祖宗庙。

大武

又称“武”。西周乐曲名。为”六乐之一。属于武舞。《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内容是歌颂武王的武功。据《礼记·乐记》,《大武》共有六段(“六成”)。第一段表现战前的准备,有击鼓、舞蹈、造型和歌唱;第二段表现战争和胜利,有队舞和独舞;第三段表现灭商后又向南方进军;第四段表现在南方取得胜利;第五段表现周公、召公协助周王进行统治;第六段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六段歌词存于《诗经·周颂》。即《武》、《赉》、《桓》、《我将》、《酌》、《般》六篇。《通典》载:“秦始皇平天下,六代庙乐,唯《韶》、《武》存焉。二十六年(前221)改周大武阳《五行》”。

大濩

又称“大护”、“韶濩”、“护”或“濩”。古代乐曲名。传为商汤时作。周代”六乐之一。属于武氮《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据《吕氏春秋》等载,商汤伐继之后,“乃命伊尹作为《大护》”以纪功。卜辞中有“己亥卜,贞:王宾大乙(汤)濩,亡尤”,言商王用《涯》祭祖商汤。周代则用以祭祖始祖姜嫣。

大卷

古代乐曲名。传为黄帝时作。《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郑玄注:“此周所存六代之乐舞:黄帝曰云门、大卷。”贾公彦疏引《札记·乐记》“咸池”郑玄注:“《周礼》日大成 一本作大卷。”近人高亨据以证明大卷为大成的异文,此处“大卷”乃衍文。

大夏

又名《夏䈁》。古代乐曲名。传为夏禹时作。西周为”六乐之一。属于文舞。《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吕氏春秋·仲夏纪》云:“禹立,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夏䈁》所用乐器,以竹、苇制成的编管乐器“䈁”为主,所用的乐曲、歌曲共分九段,有九次终止,故日“九成”。表演时,舞者戴皮帽,裸上身,下穿白色围裙。

大韶

又称“韶”、“大智”、“昭虞”、“萧韶”“九招”“九韶”或“韶颧”。古代音乐教育内容。传为虞舜时的乐曲,西周为“六乐之一。属于文舞。《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誓,以把四望。”又云:“九德之歌,九咎之舞。”意谓《韶》乐共有九个段落。《山海经·大荒西经》;“开(夏启)上三宾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 ··开焉,得始歌《九招入”九辩即九次变化,九歌即九段歌曲,说明九招即共分九段的“韶”乐。鲁裹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季札在鲁国见舞“韶颧”者,叹为观止;孔子亦称《韶》为“尽善”“尽美”的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