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明书名。简称《入论》、《小论》。古印度商羯罗主著。唐僧玄奘译。凡一卷。内容主要讲因明学说的基本理论与概念。注释本有唐窥基《因明大疏》、文轨《庄严疏》等。皆为因明入门书。
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因理论
藏传佛教因明学书。内容主论建立因明论式的各项规律。西藏各大寺院作为学习因明学的基础课,并印有自编课本。
因滴论
亦称《因一滴论》。佛教因明学说七论之一。古印度法称著。凡一卷。内容主论建立因之规律。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三大寺学制中规定学习因明初步课本中的必修内容。
菩提道次第广论
佛教论书。宗喀巴著,共二十四卷。为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根本典籍。“菩提”意为觉悟,“道”意为方法,“次第”意为修习次序。“广”意为有别于作者所著《略论》一书。内容主论佛教渐修之道与修持方法,并分下士、中士、上士三类。依据《菩提道灯论》而成。
人舞
为周代六种“小舞之一。舞者挥长袖而舞,用于祭祖星辰(一说用于祭祖宗庙)。雅乐古代乐教内容之一。指帝王在祭犯活动和朝会、宴享时所用的乐舞。源自周代礼乐制度。儒家认为其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奉为典范。周代郊、庙、燕、射之乐,本无统一名称,春秋、战国时期,始得此名。《论语·阳货》:“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子罕》:孔子“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苟子·乐论》:“故人不能无乐,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反映“雅乐”之名缘于雅(宫廷音乐)、俗(民间音乐)的对立,亦说明儒家乐教以雅、颂为主。秦、汉以后的雅乐大多袭用旧乐。汉代以后均由太常或太常寺掌管。隋、唐以后,雅乐与俗乐的区分愈加分明,雅乐的僵化亦日益明显。
干舞
周代六种”小舞之一。舞者执盾牌而舞,用以祭祖山川(一说用于兵事)。《山海经·中山经》言其用于把神。郭璞注认为《干舞》即《万舞》。
旄舞
周代六种”小舞之一。舞者手执牦牛尾而舞,以祭辟雍。
皇舞
周代六种”小舞之一。舞者手执五彩全鸟羽而舞,用以求雨(一说用于祭祖四方)。
羽舞
周代六种”小舞之一。舞者手执杂色鸟羽而舞,用以祭祖四方(一说用于祭祖宗庙)。
帗舞
周代六种”小舞之一。舞者手执彩色丝带而舞,用以祭把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