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国佛教华严宗据以立宗和宣教的重要佛教经典。旨在宣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界缘起”的客观唯心世界观,以及“圆信”、“圆解”、“圆行”、“圆证”等“顿入佛地”的思想。东汉至唐,有节译异本约三十种。重要译本有三:(1)东晋佛驮跋陀罗的六十卷本,称《六十华严》或《旧译华严经》;(2)唐实叉难陀的八十卷本,称《八十华严》或《新译华严经》;(3)唐般若的四十卷本,称《四十华严》或《贞元经》。
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百论
佛教论书。古印度提婆著,世亲释。后秦鸠摩罗什译。二卷。内容主题破斥古印度佛教以外的其他哲学流派的观点,论证世界万有“毕竟空”的思想。为中国佛教三论宗据以立宗与宣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历代注释本很多,著名的有隋僧吉藏的《百论疏》。
中论
全称《中观论》。佛教论书。古印度龙树著,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共四卷。中国佛教三论宗据以立宗与宣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主讲“缘生性空”、“八不中道”的大乘中观学说。历代注本很多,著名的有隋僧吉藏的《中论疏》等。
维摩经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亦称《维摩诘经》。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维摩诘”,意“净名”或“无垢称”,略称“维摩”,佛教菩萨名。据经载,他是毗耶离(吠舍离)富有而神通广大的大乘居士。经中通过他与文殊师利(智慧第一的菩萨)等人论说佛法,宣扬学佛解脱不必过严格的出家生活,旨在主观修养,以通达佛理为“菩萨行”,“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由于经说与当时门阀士族崇尚的品格接近,故深为士大夫们所推崇并接受,成为当时僧人宣教的重要经典。南北朝时,士人几乎人手一册。异译本有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
成实论
佛教论书。古印度诃梨跋摩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凡二十卷。“实”即“四谛”,“成实”意为成立四谛的道理。内容主讲“我空”、“法空”,即“人法两空”。是南北朝时成实学派的主要依据典籍,亦是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典籍。旧疏均散佚,现存部分于隋僧慧远的《大乘义章》中。
四分律
佛教戒律书。原为印度上座部佛教系统昙无德部(法藏部)所传戒律。后秦时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共六十卷。内分四部分,故名。是中国佛教律宗据以立宗和宣教研习的重要典籍,亦是中国佛教最具影响、流行最广的佛教戒律。书中列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从身(行动)、口(言论)、意(思想)三方面对出家僧、尼的修行及日常衣食坐卧及惩罚方式等规定详细的戒条。北魏后一直成为佛教律学讲传的主要内容。历代注释主要有唐法砺《四分律疏》,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唐怀素《四分律开宗记》,宋圆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等。百喻经亦称《百譬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原名《痴华鬘》。为佛教宣讲大乘法之经书。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僧求那毗地译。分上下两卷,采用寓言譬喻故事九十八条,宣讲大乘教义,劝喻世人。一般先以一个故事导引,来敷衍说教。文笔朴素简练,流传较广。
大乘起信论
大乘佛教入门书。相传古印度马鸣著。译本有二,一为南朝陈真谛译,一卷;一为唐实叉难陀译,二卷。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劝修利益分’五部分。认为世界是真如佛性显现,只要相信真如佛性和佛、法、僧三宝,以及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等,即可解脱。
心经
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一卷。“心”意为核心、纲要、精华。本经文旨,原出大部《般若经》内有关各品佛说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和功德等,取其撮要单行。唐玄奘所译本为通行本。异译本有法月题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六种。此外还有已佚译本,藏、蒙、满文等译本,大体与法月译本相近。
成唯识论
简称《唯识论》。佛教论书。唐僧玄奘编纂集成。凡十卷。中国佛教法相宗据以立宗及宣教的重要论书之一。主要论证世界的本源是“阿赖耶识”,一切万有都是“唯识所变”,除此之外“实无外境”。全论以相、性、位分为三大部分,一明唯识相;二明唯识性;三明唯识位。注释书有窥基《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等。
坛经
《六祖坛经》的简称。中国佛教禅宗典籍。六祖慧能说,弟子法海集录。该经主要宣扬见性成佛说和顿悟成佛说,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是惮宗据以树立宗风及宣教的重要佛教经典。有多种版本,最古本为法海所集记本,也即后来的《敦煌写本》,一卷,分五十七节,不分品目,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其后陆续出现三个本子:晚唐僧惠听改编本《六祖坛经》;未署编撰人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元僧宗宝改编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为常见流行本。与法海本相比,均有很多篡改。1944年“普慧大藏经刊行会”刊印有以上四种版本的合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