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文音译。中国新疆伊斯兰教学位名称。在喀什或莎车等地大清真寺附设的经文学校读过十多年经书,经考试合格者授予此学位。
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小经
亦称“小儿经”、“小儿锦”、“消经”。回族对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拼记汉语的拼音文字的称谓。因回族习称阿文和波斯文为经文,称阿文和波斯文书籍为经典或“大经”,故称之为“小经”。又因经堂小学首先使用,故称“小儿经”,雅称“小儿锦”。源于元以前回族先民用阿文和波斯文字母与音符拼记汉语以学习或记事。明中期经堂教育兴起后,经堂学生中懂汉语而不识汉文者多,于是广泛借用“小经”拼写汉语音以标注所学阿文或波斯文词汇,逐渐形成一种汉语拼音文字系统。随着经堂教育的发展,开始推广用于记事、记帐、撰文及注解、翻译伊斯兰教经典、编译字典等。今伊斯兰教界仍有人沿用。但因各地方言各异,拼法不尽一致,缺乏统一的音标和隔音符号,辨认困难;又因未能解决汉语与阿拉伯语之间某些特殊音素的正确拼写,故未能成为回族通行的书面文字。但有关史料却是研究汉语拼音起源与回族文字发展的重要资料。
小儿锦
见“小经”。
经堂语
流行于回族穆斯林内部的一种特殊语言。因发源于经堂教育,阿訇在宣讲教义时使用,故名。相传经堂教育创始人胡登洲在授课时,以夹杂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的元明时期回族新操的汉语,直接译解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伊斯兰教经典,历代弟子相承教习,形成经堂教育专用语言。其特点是以元明时期汉语口语词汇为主,杂以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并借用一些佛教、道教术语。通常以汉语为动词,外来语音译、意译或音意合成词为名词,语句主要使用汉语语法结构。它对回族穆斯林日常生活语言颇有影响,某些成份也被汉语所吸收。是研究回族语言汉语化过程的珍贵资料。
阿含经
“阿含”,梵文音译,意为“传承的教说”或“集结教说的经典”。印度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汇集,亦是中国佛教传入据以宣教的重要经典。约公元一世纪写成文字;主要论述小乘佛教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基本教义。如《四十二章经》便是汉代辑录《阿含经》重点的“经抄”。各部派所传不尽相同,现北传佛教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四部;南传佛教巴利文经藏有《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其前四部在内容上与北传佛教四部《阿含经》大体相同。
狭经
中国伊斯兰教学者阅读经籍的眉批和边注。赵灿《经学系传谱》记载其师舍起灵教授经典的方法:“先生云:‘诵念千句,不如谨记一句,谨记一句、不如解得一句,解得一句,犹不如注写解得之句于经旁’。故注写经边,俗曰狭经,有益最多。”
理惑论
全称《牟子理惑论》,亦称《牟子》。相传东汉末牟子著。共三十七章。以儒道证解佛教原理,认为佛代表人间最高道德,视佛道为无为,其核心即儒家的五常,以此可解全部佛经。如沙门出家,在于使其父母兄弟来世得好报,故亦是孝仁之谓,目的在于论证三教道德修养之一致。是研究中国佛教早期教育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该书收入南朝梁僧佑所编的《弘明集》。
法华经
全称《妙法莲花经》。中国佛教天台宗据以立宗与宣教的重要经典,故天台宗又称法华宗。认为佛之降世,是为了教化(开、示、悟、入)众生,使他们具备佛之知见(智慧),因此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重点弘扬会三(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义)归一(佛乘真意)等思想。西晋起,译本与注释书很多。其中以后秦鸠摩罗什译的七卷本影响最大。
般若经
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亦略称《大般若经》。佛教经典。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般若波罗蜜多”意为“智度”。从西晋起,曾有不少选译本,如东汉末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西晋无罗叉和竺叔兰共译的《放光般若经》,竺法护所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般若经》,北魏菩提流支所译《金刚般若经》等。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至龙朔三年(663)译出全本,共分四处(集)、十六会(编)、二百七十五分(章),共六百卷。其中四百八十一卷属玄奘新译,其余为重译。其经认为世俗认识及其对象,均假而不实,只有通过“般若”(智慧)对世俗的否定破除,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此经为佛教大乘的基础理论。历代高僧均据此经为宣教根本。
楞伽经
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教经典。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意谓佛入楞伽之地所说的经。禅宗所依经典之一。经中宣扬世界万有由心所造,认识的对象在内心而不在外界。因之,早期禅师也有楞伽师之谓。其他译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