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立宗辩

藏传佛教寺院教学方法。根据因明三支作法,由立宗人树立一宗,并为此辩论。问难人可尽情发问,而立宗人可就对方提问加以解答,但不得反问与发挥,要忍耐、镇静。此法在于促进学僧读诵经典、锻炼思想与口才。

一阐提

梵文音译,意为“不具信”或“断善根”。晋僧道生据六卷《泥洹》经文义理,主张“一阐提人皆得成佛”。旧学大众以为违背经说,摈其出僧众。后大本《涅槃》传入,《大涅槃经》卷五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又称:“一阐提人有佛性。”证实其说,遂以流传。

守一

道教内炼修养方法。《太平经》:“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 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根本办法在守持和保养精神,后也包括守魂神、精气、元气等,摈除声色财货,割舍嗜欲贪念。

外教

佛教名词。佛教徒认为佛教思想内含真理,故称佛教为“内教”或“内学”,而称其他宗教派别或思想学说为“外教”或“外道”。《梁书·武帝纪》:“川流难壅,人心惟危,既乖内典慈悲之义,又伤外教好生之德。”宋释志磐《佛祖统记》卷三十八:“沙门道安作《二教论》,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教。”

明师

道教重师之说。《太平经》:“故凡学者,乃须得明师,不得明师,失路矣。故师师相传,乃坚于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凶邪矣。”相对于师,要求人人争做“上善之弟子”,“上善之人”,“上善第一孝子”,而对人君则争做“上善之臣”。

收心

道教修养方法。司马承祯认为,学道之人,要做到应物而不为物累,“心不受外”也不“逐外”,才能得道。做到此点,须“收心”,“净除心垢”,才能“收心离境”(《坐忘论》)。

九守

道教修养九则。即守和,守神,守气,守仁,守简,守易,守清,守盈,守弱(《云笈七籤》卷九十一)。源于老庄思想,揉合道教而成,认为如此修养,则可做到无欲累,无是非,而万物玄同,自然而无为。

存想

亦称“存思”。道教修习方法。指精思凝想内视内观之法。对象为道教三宝,即道宝、经宝、师宝。也有把诸神作为对象者,又称“存神”。

八难

道教学道阶次说。谓:得生为人而欲舍女取男为一难;得生为男而欲才貌双全为二难;诸善已备而欲得生有道之国为三难;贫而好道为四难;富而信道为五难;受恶而不计较为六难;得见三洞宝经而勤诵供养为七难;遇仙真教化而同志相遇为八难(《道典论》引《灵宝真一自然经诀》)。

三洞四辅

《道藏》七部分类总称。“洞”即“通”义。“三洞”分为洞真(上乘)、洞玄(中乘)、洞神(小乘)。每洞又分为十二类:本文类,为经教原文;神符类,以符箓咒语为主的道书;玉诀类,为道经的注解和疏义;灵图类,为图解或图象本文的著作;谱录类,为神仙谱系、事迹功德之书;戒律类,为清规戒律及功过格;威仪类,为科仪制度;方法类,为修行设祭;众术类,为炼丹变化之术;记传类,为道教史及众仙传记、道观志书;赞颂类,为歌颂赞唱之书;章表类,为斋醮、祭祀所用章奏等。“四辅”为三洞以外经论,各系尚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而来。分为四类:太玄部,为诸子百家之书,辅洞真;太平部,为《太平经》,辅洞玄:太清部,为金丹诸经,辅洞神;正一部,为《正一经》,以道德为宗,贯通三洞,遍陈三乘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