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求雨之祭叫“雪祭”。因有乐舞,又称“舞零”。《周礼·春官·女巫》:“旱暵则舞雩”。也指舞雩之处。《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朱嘉注:“风,乘凉也。舞雩,祭天祷雨之处,有坛墠树木也。”
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乐语
西周国学乐教的内容之一。包括“兴、道、讽、言、语”诸项。《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言、语。”郑玄注;“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日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
乐德
西周国学乐教的内容之一。即通过乐教培养贵族子弟的“中、和、抵、庸、孝、友”等道德行为习惯。《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抵、庸、孝、友。”郑玄注:“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抵,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日友。”
散乐
古代乐教内容之一。指“六乐及”小舞以外由低级乐官掌教的民间乐舞。《周礼·春官·族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则先秦时散乐已人宫廷。其内容依随时代而变化,至隋、唐、五代时期,还包括各种杂技和戏剧。
郑声
指先秦时产生于郑、卫等地的民间音乐。与“雅乐”相对。春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日:‘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新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孔子因此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苟子·乐论》也说“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礼记·乐记》更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后世儒者更扩大了郑声或郑卫之音的内涵,泛指源于民间的俗乐,以“郑声”为新乐的代名。清魏源认为‘’郑声”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三河为天下之都会,卫都河内,郑都河南 据天下之中,河山之会,商旅之所走集也。商旅集则货财盛,货财盛则声色揍”(《诗古微》卷九)。
古乐
①亦称“雅乐”。古代帝王祭把、朝会等大典所用的音乐,别于民间的音乐。《札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日:‘我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先秦国学所习的”六乐,都是雅乐。
②《吕氏春秋》篇名。其中讲到古乐(六代乐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与《周礼》大司乐职文相印证。
棒喝
佛教禅宗教学方法。指禅师对参禅初学者之问,不作正面回答,或以棒打,或加以口喝,用以暗示及示悟学者。世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
渐悟
佛教教学方法与学说。亦称“渐了”。与顿悟相对。指须经长期修习,方能达到佛理的觉悟。通常修习十住阶次,经过小飞跃、大飞跃,而后觉悟。禅宗北宗从此说。
顿悟
亦称“顿了”。佛教教学方法与学说。意指不须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理,便可突然觉悟。首创于魏晋南北朝时的竺道生。他从理不可分出发,认为“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肇论疏》引)。谓佛理是不可分的整体,故对它的觉悟,亦不能分阶段实现。后形成顿、渐二说。南宗慧能主顿悟。
对辩
藏传佛教寺院教学方法。即由两人或双方互相问答对辩。此法在于促进学僧熟悉经典,锻炼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