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教育内容之一。又名梁舞。属汉代舞乐。东汉张衡《舞赋》:“盘鼓焕以骈罗”,“历七盘而屣蹑”。《通典》一四五“乐”:“盘舞,汉曲,至晋加之以杯,谓之《杯盤舞》也。”山东沂南古墓石刻画像中有舞者长袖、地列七盘的伎乐图像。
分类目录归档:教育辞典
剑舞
秦、汉时广为流传的一种武舞。汉代有《剑道》三十八篇,是剑术专著。刀、剑等既是战斗武器,亦是表演器具。剑舞尤为普遍,除锻炼身体,兼有开拓心志、陶冶性情的功用。
下里巴人
先秦楚国歌曲。详“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
先秦楚国歌曲。宋玉《对楚王问》(见《文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唐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唐显庆二年(657)吕才曾依旧曲配以歌词。古时每以“阳春白雪”连称,视为一曲。世传琴谱则均分为两曲。(参考《神奇秘谱》)后常用“阳春白雪”喻高级文学作品,以“下里巴人’喻通俗文学作品。后世借喻“曲高和寡”。
以心传心
佛教禅宗教授方法。《坛经》:“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重视学禅者对禅法的内心自悟,不拘文字。此法在于禅宗认为“心即是佛”,故重在修心。
坐禅
佛教修习方法。坐为“结跏趺坐”,禅为“静虑”,二者并称,意为静坐思维。以此悟见佛教道理。其法以九十日为一期,不得卧床及委倚动摇。
法对
禅宗教学方法。慧能教授重以自然社会对主观现象来启发学僧自悟其心,告诫弟子“若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坛经》)。此后禅宗各派多取师资辩难,互换机锋,着意辩对,启发自心,均源于此法。
徒歌
古代乐教术语。亦称谣。春秋战国时盛行于吴、越、荆、楚等地,不用乐器伴奏的歌谣。屈原《楚辞》即用徒歌方式吟唱。至汉发展成“相和歌”。《宋书·乐志》载:“周衰,有秦青者,善讴··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又有韩娥者,东之齐,至雍门,匮粮,乃鬻歌假食,既而去,余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谓其人不去也若斯之类,并徒歌也。《尔雅》日:‘徒歌日谣”’。谣见“徒歌”。摊源于巫文化的宗教性乐舞。多举行于冬季腊月。用以驱除瘟疫。《吕氏春秋·季冬纪》:“命有司大难。”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春秋战国时盛行于徐、楚等地。汉以后至近世,民间仍有流传。
八佾
中国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佾,行列。八佾每列八人,纵横六十四人。《左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日:‘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杜预注;“八八六一十四人。”《论语·八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大夫,而用八佾,孔子以为非礼。
亡国之音
指象征国家将亡的充满哀思愁苦的音乐。《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亦指淫靡轻浮的音乐。((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