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chen1admin

于定国(?—前40)

西汉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字曼倩。少从父习法律。初为狱吏,郡决曹,补廷尉史。以材能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宣帝即位,以曾谏昌邑王,超迁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后任廷尉,决狱审慎,罪有疑者皆从轻处理,时人比之张释之。甘露三年(前51)为丞相,封西平侯。元帝时,关东连年灾害,民多流亡,遂上书自劾归侯印、辞相位,罢官就第。后卒于家。

于頔(?—818)

唐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字允元。以门荫入仕。德宗时,为湖州刺史,修复湖堤,引水溉田数千顷。调苏州刺史,整街路,浚沟渎,罢淫祠,颇有政绩。然横暴少恩,对下残虐。贞元十四年(798),为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后吴少诚叛,率兵往讨,攻取吴房、朗山等地,乘机募士卒,储兵器,请升襄阳为大都督府。私专赋敛,生杀任情,欲控制汉水以南地区,德宗无奈,时人因称藩镇强横不法者为“襄样节度”。宪宗即位,力削藩镇,惧而入朝。元和三年(808),拜司空、同平章事,宪宗以女妻其子。封燕国公。后以罪贬,以太子宾客致仕。

于道邃

东晋敦煌(今属甘肃)人。僧人。十六岁出家,为于法兰弟子。善方药,工书札,尤长清谈。为“六家七宗”缘会宗创始人。其宗义大抵以缘会则有,是俗谛;缘散则无,是真谛。后人解释为分析空。如土本合而为舍,舍无前体,拆之则为土与木,是谓分而非舍。曾随其师南渡江左,又复随师远适西域,后在交趾遇疾而终,年三十一。被时人比作“竹林七贤”中之阮咸。著有《缘会二谛论》等。

于成龙

①(1617—1684)清山西永宁(今离石)人,字北溟,号于山。顺治十八年(1661)由副榜贡生授罗城知县。康熙十七年(1678)官福建按察使。十九年晋直隶巡抚,旋迁两江总督,卒于任。执法决狱不徇情面,被圣祖称为“今时清官第一”。著作有《于清端政书》等。②(1638—1700)清汉军镶黄旗(一作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荫生出身。康熙七年(1668)任乐亭知县,有善政,拔为江宁知府。历安徽按察使、直隶巡抚、河道总督。三十五年,圣祖亲征噶尔丹,以左都御史衔督运中路军粮。三十七年修浑河,筑永清、固安等堤,圣祖遂改河名“永定”。

淤田

以决水之法将含有大量淤泥的河水引入咸卤之地,使之成为沃土,提高粮食产量。始自秦汉,唐因之。至宋,已普遍推行。仁宗时,于绛州(治今山西新绛)地区淤田。神宗时,推行于京东西、河北、河东路及京畿等地,引运河、汴河、黄河、滹沱河、汾水及漳河诸水,大量淤田。各路及京师设淤田司主管其事。多由役兵从事,招佃户耕作,其收获充军粮。后代亦多行之。

淤口关

唐置。在今河北霸州市东信安镇。五代晋初,地入契丹。后周显德六年(959)收复其地,设淤口寨,与瓦桥关、益津关合称三关。为宋辽边防要地。太平兴国六年(981)升为破虏军。

釉下彩瓷器

陶瓷名词。是一类在釉下彩绘的瓷器。据考古发现,南京三国吴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釉褐彩盖罐是中国最早的釉下彩瓷器。唐代湖南长沙窑进一步烧制出釉褐、绿彩瓷器。宋代河北磁州窑烧出白地黑花釉下彩瓷器。元代开始,青花瓷器作为釉下彩瓷器的主流深受世人喜爱。因彩绘在釉下,不易磨损或脱落,实用性强,在近代和当代瓷器制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釉陶

陶瓷名词。一般指在普通陶胎上施某种颜色的铅釉,在700—800℃火候下烧成,表面有光亮色彩釉层的陶器。这是一种低温铅釉陶,至迟在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多作为随葬明器。

釉上彩瓷器

陶瓷名词。指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绘装饰的品种。创制于宋代。该品种需二次烧成,先烧成瓷器,经彩绘后再放入800℃炉中烧烤而成。明清时,釉上单种彩、多种彩的制作已很发达,并有三彩、五彩、斗彩、粉彩等釉上彩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