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北面属国官署。用以统治于阗属国。《辽史·百官志》:“辽制,属国、属部官,大者拟王封,小者准部使,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恩威兼制。”
作者归档:chen1admin
于阗
又作于寘、于遁、瞿萨旦那、豁旦、屈丹、五端、兀丹、忽炭、斡端。于阗文作Khotana。古西域国名。汉时,王治西城,在今新疆和田县境内。多桑麻,产玉。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有文字。信仰佛教。西汉通西域后,属西域都护。东汉广德为王时,击败莎车,势力强大。和帝永元六年(94)随班超联合其他诸国击败焉耆。汉魏之际,并戎卢、扜弥、渠勒、皮山等国。西晋封其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于阗王。南北朝时,同内地各王朝保持密切联系。唐贞观末年于其地设于阗镇,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上元二年(675),设毗沙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八世纪末,吐蕃雄踞西域,属之。回鹘西迁,亦有一支入其境。后晋天福三年(938)封其王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辽于其地设于阗国王府。咸平四年(1001)以后,其地属喀拉汗朝统治,改宗伊斯兰教。宋、金对立时属西辽。元至元十六年(1279)至二十六年,于其地置斡端宣慰使元帅府。明永乐四年(1406)授以玺书,其首领打鲁哇亦不剌金遣使贡玉璞。清为伊犁将军所辖,改称和阗。
于巳尼大水
见“巳尼陂”。
于式枚(1853—1915)
清末广西贺县(今贺州)人,字晦若,号穗生。光绪进士,授兵部主事。由李鸿章奏调北洋任职十余年,李氏奏牍多出其手。光绪二十二年(1896)随李鸿章赴俄贺俄皇加冕,兼赴欧美诸国。二十七年曾参与签订《辛丑条约》,后充政务处帮提调、大学堂总办及译学馆监督等。三十一年任广东学政、总理广西铁路。三十三年擢邮传部右侍郎,充考察宪政大臣,分赴英、日、德国。数次上奏主张中国立宪应仿照日本、普鲁士之法。后历迁礼部、吏部、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及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寓居青岛。
于慎行(1545—1608)
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号谷山。隆庆进士。万历初授修撰,充日讲官。因议张居正当以父丧守制,受斥罢归。居正死后复职。万历十七年(1589)官至礼部尚书。因请立国本,忤帝意,乃请归,家居十余年。三十五年以礼部尚书入阁。至京即病,寻死。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谷城山馆诗文集》、《读史漫录》、《谷山笔麈》等。
于仁船坞公司
外商企业。清咸丰三年(1853)由英商创办于九龙和黄埔。次年在香港注册。资本为五十万元,黄埔有船坞四座。专事修造船舶。同治九年(1870)被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吞并。
于谦(1398—1457)
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尚书。景帝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身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他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于七
明末清初山东栖霞人,本名小喜,又名乐吾,号孟熹。捕役出身。清顺治五年(1648)聚众于栖霞锯齿山抗清。七年攻宁海(今烟台),杀知州刘文洪。后受登州知府张尚贤招抚,任把总。十八年复率众举义,分据锯齿山、昆嵛山、招虎山、鳌山等地。清廷遣将围攻,于锯齿山激战两月。次年兵败,突围入海,不知所终,连坐被诛者甚众。
于敏中(1714—1780)
清江苏金坛人,字叔子,号耐圃。乾隆状元。乾隆十五年(1750)入值上书房。历内阁学士,兵、刑、户部侍郎。二十五年起任军机大臣,参预机要二十年,甚得高宗信任。因久处机要,勾结外官,收受贿赂,为时人所讥。然才思敏捷,颖悟过人,敕谕多出其手,高宗御制诗也有口授而由其定稿者。三十八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曾与朱筠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为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后病卒。著有《国朝宫史》、《素余堂集》。
于罗
地名。见于《后汉书·西域传》和《魏略·西戎传》。其地望主要有乌罗(Ura,约在今伊拉克迪瓦尼亚附近)、希拉(Hira,今伊拉克纳贾夫东南)、乌玻拉(Ubolla,今伊拉克巴士拉)和阿勒颇(Aleppo)、哈德罗(Hatra)诸说,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