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chen1admin

三皇

三皇之名见于周礼,而其说有六:(一)天皇、地皇、泰皇。见《史记》。(二)天皇、地皇、人皇。见《三五历记》。俗多从之。(三)伏羲、神农、女娲。见《春秋纬运斗枢》。郑康成从之。(四)伏羲、神农、祝融。见《白虎通》。(五)谯周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六)孔安国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第(五)说较能反映原始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三国

时代名。公元220年,曹操子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蜀称帝,国号汉,建都成都。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江苏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氏以晋代魏,280年晋灭吴,中国暂归统一。从曹丕称帝到吴亡止,共六十一年,历史上称为三国时期,另外,自208年赤壁之战到220年曹丕称帝,这十二年的历史,一般也包括在三国时期。

三军

①周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如晋的中军、上军、下军:楚的中军、左军、右军:三军之中以中军将作为统帅。此外,齐、鲁、吴也设上、中、下三军。②《商君书·兵守》言守城之法:“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③军队的统称。如毛主席《长征》诗“三军过后尽开颜”。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

阅读想象

指阅读中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文字材料的描述而进行再造想象,是阅读理解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创造性想象则是主动阅读、活化信息、形成新见解的必要条件。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中记录着外部世界的映象;语言中的词语,代表一定的事物或事物间的关系,这是语言的基本职能之一。我们学习和掌握语言,让词语同具体事物或事物的表象建立联系,言语就能唤起和组织人的表象活动,构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对形成稳固而丰富的内心生活起着重大作用。这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语言想象力,在阅读中保证了语言符号所唤起的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性、适切性和独创性,使人能理解语文情境,并为进一步的美感体验和鉴赏评价打下基础。为了发展语言想象力,在阅读过程中要把语言学习同形象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真切生动的感受、多彩多姿的想象,再现语言揭示的图景,领会语言的涵义,这样才可能在充足的感性材料和深厚的生活沃土里,健康地生长出语言理解力来。也只有这样,才有学习语言的无穷兴味和运用语言的强烈愿望。
阅读想象的基本材料是已经贮存在阅读者头脑中的生活表象。为了发展语言想象力,应注意丰富感性生活表象储备。如,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知、观察、体验,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或利用实物图示,或通过实验参观;或者唤起回忆追想,使阅读时能清断地理解;或者进行描摹譬比,让学生对语言留下鲜明的印象……都会激发学生的阅读想象,增进理解力。

阅读联想

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读物内容或由此及彼地推想到其他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过程。活跃的阅读联想,是知识理解和沟通的基础,是良好记忆的保证,也是创造思维和灵感触发的契机。
阅读联想一般也有四种方式;从空间方面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这叫接近联想,从事物之间相似性方面想起,这叫类似联想;由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和它具有差异或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这叫对比联想;由事物的因果关系或其他关系形成的联想,统称关系联想。
人们能够运用阅读联想对读物进行理解,追忆和创造性地思考,这是头脑中按照客观事物的关系建立起来的暂时联系复活和重新接通的结果。阅读时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广泛而多样的联想,就能增进阅读理解,改善记忆状况,并随时引起灵感火花的迸发。

阅读思路

指阅读过程中,认识、理解和把握阅读材料的思考方向和路线。
作为认识客体的读物,它的内容记录着作者的认识成果,它的组织结构体现了作者认识的展开和运动的过程,是作者思路的“外化”。在一般情况下,阅读者正是沿着作者的思路去一步步地认识和理解读物的。但是,当阅读者主动积极地进行有效的阅读时,按照阅读任务、阅读者的特点和条件,可以主动调节阅读思路,以利于完整地掌握读物的内在联系并构造自己的知识之网。一方面各门知识的本身都有自己的内在联系,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延续或扩大;另一方面,读物段与段之间、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都存在着逻辑层次和有机联系。因此,阅读的秘诀就在于掌握思路的两条基本线索:一是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二是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各章节、各部分的知识进行“串联”“并联”,并连接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网中。每接通一组“线路”,就等于加密和扩大了整个知识之网。

意会

一种认知方式。指主体认识客体不经过严密精细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只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客体所包含意义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直接获得对客体的整体认知理解的心理过程。意会与通常所谓的直觉既有相联系的方面又有相区别的的方面。二者都带有直接的模糊思维的性质,但直觉更侧重于直接判断,意会更侧重于模糊理解;并且直觉往往具有一次性和瞬时性,而意会一般不受这种局限。所以意会带有直觉性,但又并不等于直觉。
意会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运用于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就成为一种阅读理解技术。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不可能也不必要对每一个词语的意义都有明确精细的了解,同样可以获得对文意的准确理解。这种获得在多数情况下正是运用意会这种认知方式的结果。一个人关于认识客体的准备性知识经验越丰富,则意会的结果越准确深入。例如从文学作品的上下文思路中去揣测词句的言语意义时,读者对作品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作者际遇和所生活的时代,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风格等知识越丰富,则意会到的作品意义就越准确越深刻。
意会在阅读中的价值还表现在:人们对书面语言的学习,往往是通过意会方式来实现的,即使在课堂学习情景中也不可能所有的词语都靠查字典来学习。学习者往往在一篇文章中见到一个新词,有了初步的意会,以后在别的文章中又见了面,在相似的语言环境中验证上一次所意会到的意义,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对上一次所意会到的一个侧面进行补充。这样循环往复,逐渐形成对一个词语的完整正确的理解。一个词语如此,一段文字,以至整篇文章,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意会问题。

阅读思维

即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指阅读者在感知阅读材料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心智感知、理解、评价阅读材料的心理过程。作为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过程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思维,不仅在阅读感知中渗透着思维,阅读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操作,即使在记忆存贮编码中,在鉴赏评价中,也都不能离开思维的活动。古人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精思,心知其意”,“熟读深思”等主张,都强调阅读中思维的作用。
阅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阅读分析与阅读综合。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一个对象或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或个别属性。人们认识比较复杂的事物开始总是比较笼统模糊的,事物的错综复杂也使我们难以一眼就“看穿”它。只有通过分析,单独考察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和特征,才能使我们获得准确的认识。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理解它的主要内容,正是从字词句段等各个部分或语法、修辞、逻辑、文学表现手法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的。朱熹说:“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沦物事,久久看作两三片,以致于十数片,方是长进,如庖丁解牛,目视无全牛是也。”这说的就是分析。综合同分析正好是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或把事物的各个属性、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的考察过程。如对一篇文章的各个段落进行分析,了解各个段落的内容后还必须把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综合起来思考,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行文思路以及艺术与特征,等等。阅读分析综合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可以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如果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则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同样不能对事物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的高级阶段就是抽象和概括。我们对事物进行多次分析后,便可抽象出它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来;我们还可以把这些一般的、或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考察,作出结论,形成概念,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后,我们可以把它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我们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刻。
阅读的水平同思维的品质有密切的关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都会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阅读感知

指对阅读材料的感觉和知觉。阅读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文字材料时,人们的感知对象不仅是一个个单字、单词,而且是一组组句子和段落,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完整篇章。阅读首先要建立声音与书写符号间的联系,人必须能看、能听,才可能阅读。感觉器官的感觉活动是阅读过程的开始,在这个阶段,最好能调动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不仅看和听,还可以说写和运用,形成动觉的学习。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各种感觉,经由传导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之后,读者对复杂的阅读材料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分析综合,这就是知觉最初的编组活动。在阅读活动中每个阅读者最初的编组活动方式是很不相同的。阅读获得的个别感知材料只有经过更加复杂的分析综合,进行再一次组合,才能形成认识和理解。这就是阅读时的思维活动。
阅读的感知过程还涉及知觉的广度、眼球移动等具体生理心理机制。知觉的基本规律同样在阅读的感知过程中表现出来,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掌握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有重要意义。如:根据“知觉整体性”的规律,知觉的范围决定于知觉对象之间的意义联系,因而视读广度就与读物的性质(难易、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的组织形式有关。复杂的感知对象如果组成一个有意义联系的系统,就容易被感知到。不过,作为阅读对象的一篇篇文章,虽然其本身的组织是有意义联系的,但对不同的读者来说,有难易、长短等区别,能否组成一个个合适的“知觉单元”为他们所顺利感知,这就要根据阅读者的阅读训练素养而定。知觉的整体性还可能使知觉的强成分掩盖弱成分,造成形近、形声字的错读,这也是应予以注意的。又如:阅读时“知觉的选择性”既决定于读物的内容新颖、字体醒目、多种附加符号运用得当等客观因素,又同人的阅读需要、兴趣、已有知识经验、阅读时的心理状态有关。“知觉的的理解性”使得我们能运用以前的有关知识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阅读时就可以通过迅速扫视掌握词汇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句子的整个意义,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的感知和理解是相互联系的。感知是理解的基础。如果没有从感知得到的言语信息和感性素材,就缺乏改组加工的必要前提。但感知到的言语的物理属性,又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参与下,才能在头脑中进行必要的加工改组,得以理解,正是由于理解使感知更加细致和精确。
在阅读感知中,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单位,言语信息在人脑中有一个以词为单位的存储系统。词的联系愈巩固熟练,愈有利于快速阅读和理解。

间接阅读兴趣

对阅读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的阅读兴趣。例如初期学习文言文、数理化等学科材料时的兴趣,一般都不是阅读材料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知道学习这些材料对于自己的意义,感到一种阅读的需要才形成的。间接的阅读兴趣是引起和强化阅读注意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直接阅读兴趣的一种契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间接的阅读兴趣还是形成坚持阅读的意志,从而克服阅读中的重重困难,坚持阅读进程,帮助理解和记忆,获得满意阅读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