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约前145或前135——?),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北)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在家乡耕牧、读书,十岁随父到长安,曾就师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今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归后任郎中。又奉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遍全国。到处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元封三年(前108)继任太史令,博览国家藏书。太初元年(前104)与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后即继承父志,编著史书。天汉二年(前99),因替李陵投降匈奴辯解,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约于征和二年(前91)撰成我国第一部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始专名《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范例,故“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樵《通志序》)。《史记》不仅是史学巨著,而且是史传文学的典范。它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汉代最高统治者及其鹰犬的丑恶嘴脸,记载了许多为世俗所卑视的下层人物的活动,描述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肯定了陈胜等农民起义领袖的历史功绩,歌颂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品质。它善于将主要事件与细节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如叱咤风云的项羽,完壁归赵的蔺相如,礼贤下士的信陵君,苦战不侯的“飞将军”李广,凶残酷虐的张汤等,都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生动精炼,明白晓畅,并大量吸取民间口语、谚语和歌谣,使之更丰富多朵,故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不仅是两千年来散文的典范,小说、戏曲也深受其益。旧注有刘宋裴驷《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北宋时始将三家注合为一编。又日人泷川资言有《史记会注考证》。除《史记》外,原有赋八篇,文集一卷,多佚。今存《悲士不遇赋》及《报任安书》。《汉书》有传,王国维撰有《太史公行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