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前372一约前289),战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沒落为士,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各国诸侯认为他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不予采用。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七篇,世称《孟子》。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力行仁政以统一中国,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发展生产。强调“民贵君轻”,唤醒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宣扬人性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鼓吹英雄史观,并由祉会分工的必要性,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剝削理论。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理论体系。被推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辞锋犀利,擅长雄辩。尤善于举例取譬,引人入胜。“五十步与百步”、“举一羽与舆薪”、“折枝与挟泰山”之喻,两两相对,事理自显;“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于警策之中,富幽默之趣。又善于描写叙事,“齐人有一妻一妾”讥刺世态,入木三分,行文生动活泼。苏洵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上欧阳内翰书》)。孟子的社会地位不及孔子,但《孟子》对古代散文的影响却远胜《论语》。此外,他提出“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说,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亦颇有影响。旧注有汉赵岐《孟子章句》、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史记》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