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公元1909年-1969年,史学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有《朱元璋》、《读史札记》、《灯下集》、《授枪集》等。)
△老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及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写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样读书的人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了营养,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比喻,说前一种人拥有一屋子散钱,却缺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恰好相反,只有一条绳子,缺少拴的钱。用现代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对个别的关键的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同时也必须领会书的大意,也就是主要的观点,立场,既要有数量极多的钱,也要有一条色彩鲜明的绳子。(《谈读书》)
△是先读基础的书呢,还是先读专业的书呢?例如学习中国历史,是先学好中国通史,还是先学断代史或专门史呢?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冤枉路,把先后次序颠倒了,不善于读书。其实道理很简单,要盖一所房子,不打好基础,这房子怎么盖呢?你能把高楼大厦建筑在沙滩上吗?因此,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钻研。基础要求广,钻研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同上)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有道理的。有的书必须多读,特别是学习古文,那是范文,最好能够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要重点、关键性的词句抄下来,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了。多读多抄,这个“二多”是必须保证的。(同上)
△认识了字并不等于完全了解这个那个名词的具体意义,有些专门术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容易理解的。解决的方法是善于利用工具书。也以学习历史为例,不懂得使用《辞源》、历史人名辞典、历史地名辞典、历史地图、历史年表和历史目录学,在研究历史科学的大道上,也还是寸步难行的。(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