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跳出文外,指的是由对作品的“入迷”状态回复到清醒的鉴赏者的立场,由如痴如醉的情感的卷入回归到冷静现实的理智的观照。此时此刻,我还是我,作者还是作者,只不过与阅读作品前相比较,已是更高阶段的反复。下面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老人》的全文:
黑暗、沉重的日子来到了……。你自己的疾病,亲人们的苦痛,老年的凄凉和悲哀……。你所钟爱过的一切,你曾献身过的一切,都一去不复返地在消失和毁灭了。走的是一条下坡路。
怎么办呢?悲伤!哀悼!这样做对你自己,对别人都无所帮助。
在弯曲的正在枯萎的树上,叶子更零落,更稀疏了——但它还是一样翠绿。
那么,你感到憋闷时,请追溯往事,回到自己的记忆中去吧,在那儿,深深地,深深地,在百感交集的心灵深处,你往日可以理解的生活会重现在你的眼前,为你闪耀着光辉,发出自己的芬芳,依然饱孕着新绿和春天的明媚与力量!
但你得小心……可不要朝前看啊,可怜的老人!
这篇散文,寥寥几百字,却有着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即令我们并非老人的读者也从文中感受到那“必由之路”的不可抗拒。作者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对“老人”说话,先给你描绘出一幅大限来临时的凄凉图景,使你的心灵承受着强烈的重压;再给你指出一条返回内心的解脱之路,使你的重压减轻,获得暂时的心理愉悦;但结尾却又在春光明媚的旋律之中掺入几声悲哀的余音,似乎要叫你明白幻景毕竟不是现实,死神是不招而来而且躲避不了的……如果我们沉溺于作品的意蕴之中拔不出来,如果我们被作品勾人魂魄的魅力所左右,那我们还会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呢?只会觉得人生的乏味,一切努力都是徒劳一一亲友的钟爱,仇敌的怨恨,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荣誉和耻辱,伟人和凡夫……在永恒而无情的时间面前又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我们必须“出乎其外”,从感情的旋涡中抬起我们理智的头颅,清醒地意识到我是我,作者是作者,我的路不同于作者的路,也不同于那“老人”的路;生命在他,正是日薄西山,但生命在我,知正如旭日东升。也就是说,将我和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让被激发的情感相对地冷却,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冷静她回味我们已感受到的作品的意蕴,深化我们获得的审美感受。
读朱自清的《背影》,我们深为“父亲”的亲子之情所感动,父亲的背影也久久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文中自始至终回旋着一种忧郁、低沉的情调,这种情调感染着我们,使我们也沉浸在伤感的情绪之中,甚至和作者一起,面对父亲的背影而潸然泪下……。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文中忧郁低沉的情调和作者生活的时代有关。旧社会里,人们为生计所迫,生活极不安定,亲人之间常常离散,生人作死别的事也常发生。我们今天的青少年读者,不但应该理解他们之间的离情别绪,更应该理解这种离情别绪产生的特定的时代和个人的原因。“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语)这一认识论的真理对于散文鉴赏也同样是真理。
鉴赏散文既应“入迷”,又须“清醒”,只有两者的统一,才能获得完整而深刻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