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议参照法鉴赏散文示例

散文往往采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语言表达方式,两者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叙述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使人感知;议论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评价,让人理解——感知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感知的提高。散文鉴赏,便应叙议参照,以求领会文章的蕴含。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是叙议结合的典范,我们取其文中一节说明鉴赏散文时如何叙议参照。
文章一开始,作者用叙述的方式,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沙漠风光图”:
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已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感知到的是什么呢?是茫茫荒漠的单调乏味和辽阔死寂,这不但不能唤起我们生命的活力和心理的愉悦,相反,使我们读者的心理上产生一种恐惧和压抑感,死亡的阴影笼罩在荒漠上空,也笼罩在我们心头。
作者接下来的叙述,却使死寂的沙漠顿然出现一片生机:“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昂首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的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的耳管……”读到这里,我们感知到的已不再是荒漠的可怕,恰恰相反,驼队的出现(也就是人的出现)驱散了笼罩在沙漠上空的死亡的阴影,自然也就解除了我们心理上的恐惧和压抑的感觉,唤起我们心中的人的崇高感,这时我们眼中的沙漠,已退到背景的地位,反衬出人的旺盛的生命力。
到这时为止,我们都是对文章叙述的内容的感知,这种感知,由于没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而还是较肤浅的,我们只有参照作者接在叙述后面的议论,方可理解作者描绘的这幅“沙漠风光图”的真正意图。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在这句议论中,“自然”代替了“沙漠”,“驼队”变成为“人类”,这是作者的高度概括,我们读者也随之产生心理性的飞跃;而且,一个“伟大”,一个“更伟大”——我们从这一比较中理解到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这一理解,固然是以前面的感知为基础的,但又明显地高于感知,而我们正是靠了叙议参照才达到这个高度的。
让我们再看看申立的《蜘蛛》(转引自刘励操《写作方法一百例》)中的一段文字:
我坐在窗前的桌旁看一本《世界体育与娱乐》的刊物,偶尔一抬头,看见墙角落里有一个蜘蛛,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在那里织好网了,那网有碗口大,网丝整齐地交织着就象雷达的天线一样。我拾起一个粉笔头扔过去,粉笔头落在蜘蛛网上,网承受不了粉笔头的重量破了。过了一会再看那网,真巧!刚才破了的网竟完整无缺了。我走近一看,原来小蜘蛛已将破处织好了。我伸手又将网弄破,小精灵又忙开了,不一会破的地方又织好了。我再将网弄破……就这样小蜘蛛连续织网十几次。
蜘蛛这种小动物不怎么招人喜欢,蜘蛛织网这件事也实在常见,作者写起来却不厌其烦,我们读起来又怎样呢?我们从这段“繁琐”的叙述中感知到一点什么呢?也许你感到厌烦,因为你实在司空见惯;也许你感到新鲜,因为你的确还没这样仔细观察过;也许你既不感到厌烦,也不感到新鲜,根本就无所谓,总之,我们很难说弄清了作者叙述的意图。但如果我们将这段叙述与作者后面的议论互相参照,便会顿悟出文章的主旨:
真是了不起,这小小的虫子经历了这么多磨难都不肯屈服。我被小蜘蛛这种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感动了。
原来,作者叙述的目的,是在于揭示出小蜘蛛“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这“百折不挠”的抽象的精神恰好是由前面看似拖沓累赘的具体的叙述表现出来的。我们叙议参照阅读,就不但领会了文章的主旨,而且还体会到了作者笔法的妙处。
阅读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的散文时,我们便应象这样由叙述内容去感知文章的材料,从议论语言中理解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