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诗不是在讲说一个故事,而是在歌唱一个故事。”(何其芳《谈写诗》)这就是说,叙事诗既不同于抒情诗的借助于某些生活片断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不象小说那样,铺陈开来,从多方面进行细致的刻划和描写,而是用诗的手法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它是诗的故事,故事的诗。在优美的叙事诗中,叙事与抒情融为一炉,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欣赏者在鉴赏叙事诗时,应当注意到它的这个特点,并从这个特点去了解诗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叙事诗的内容。
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开头一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经过反复吟诵,觉得它象有的小说一样,一开始就为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的船上)、人物(主人和客)。然而,就在这纯粹叙述的诗行中,我们既看见了作者所描绘的夜晚的景致,如“枫叶荻花秋瑟瑟”,也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离情别绪,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突然,作者笔锋一转,“忽闻水上琵琶声”,引出了琵琶女凄凉的故事。在这种叙事与抒情的密切结合中,诗人不但让我们了解到诗中的故事背景,并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悲凉的气氛,使欣赏者的心情渐渐阴郁起来,蒙上了一阵厚厚的愁云。从那抒情的叙述中,我们似乎已经预见到诗人所要描写的事件,所要抒发的情感。再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中的诗句: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
就象露水珠在草上淌。
诗人在此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山区里长大的农村少女的形象。从那优美的诗行里,仿佛见到美丽的香香就亭亭玉立在我们面前,一对明亮深蓝的大眼如同清晨的露水珠一样晶莹地闪亮着。象电影镜头一样,先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李香香的全景,然后是一对大眼的特写。这既是对人物的细致刻划,又是诗的抒情笔触。在这二者的融洽结合中,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对李香香的赞美之情。
俄国莱蒙托夫的叙事诗《童僧》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它写一个被沙皇的将军俘虏的孩子,因病被遗弃在格鲁吉亚修道院,在一次可怕的暴风雨中,他趁此机会逃跑了,第四天,在寺院附近被人找到时,“他已经昏厥过去,于是又把他抬回了寺院”。在奄奄一息之际,他向老僧人倾述了自己“心中的积郁”,那就是他不习惯于寺院的生活,故乡的幻影时时在招引着他,使他不惜越过一切艰难险阻,要去看看“披散着白发的巍峨的高加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诗行一个格鲁吉亚少女的声音
越听越真切,仿佛就在耳边。
那声音是那样甜蜜,无拘无束
那声音是那样天真烂漫,
仿佛只是出于一种习惯——
把亲爱的人儿的名字呼唤。
读了诗人所描绘的这一幅画面,我们不由得惊叹其艺术手法之精妙。本来是叙述童僧出逃后在山中的见闻,却以娴熟的笔调,抒发了诗人优美的情趣。这“甜蜜”的,“无拘无束”的,“天真烂漫”的少女的声音,使人想起那青青山峦之间忽儿轻缓、忽儿腾跃的淙淙流水,那在春天的阳光中剪翅飞翔的可爱的小燕子……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从这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童僧所热爱的少女的声音,是他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我们可以看到,“这童僧拥有着多么热情的灵魂,多么强大的精神,多么雄伟的天性!这是我们诗人心爱的理想人物,这是他自己个性影子在诗歌中的反映。在童僧所说的全部话里面,洋溢着他自己的精神,用他自己的强大力量来使人震惊,折服。”(《别林斯基选集》二)
可见,我们鉴赏叙事诗时,必须把握住它的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的这一特点,否则,便领会不了叙事诗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