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阅读史上重要的读书方法论之一。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清末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平生无他嗜好,惟专于读书”(清钱大昕语),一生勤勉治学,有志闻道,在多方面卓有成就。戴震强调“贵学”,认为“人生之初,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孟子字义疏证》卷下);而只要通过“自得之学”,即使愚笨也可以“增益其不足而进于智,益之不已,至乎其极……则圣人矣”(同书,卷下)。因此他主张以严谨坚持、追求真理的态度多读书多学习。戴震读书法也正反映了他本人的这种可贵的治学精神。其要点如下:
一、由字通词,由词通义。戴震很注意书面语言在阅读学习中的认识中介作用,认为研读古书是为了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明道),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先正确了解字义,然后能正确了解词义,从而达到对于思想内容以及由此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理解。他说:“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必空所依傍。”(《与某书》)又说:“经之志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与是仲明论学书》)竭力反对不求深切理解文字,凭主观穿凿附会的浮浅学风,强词“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瞰等,”(《古经解钩沈序))
二、深思自得,学贵其化。戴震坚持了孟子“自求得之”的治学主张,反对囫囵吞枣式的“记问之学”,特别强调阅读学习中要理解、消化、融汇贯通。他说:“苟知学问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学以牖吾心知,犹饮食以养吾血气。‘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可知学不足以益吾之智勇,非自得之学也,犹饮食不足以增长吾血气,食而不化者也。”(《与某书》)只有进入“自得”的境界,才能称得上“化”,学才有益;反之,不能“自得”,学也无益。
三、剖析至微,而后理得。戴震主张读书要精研,“巨细必究,本末兼察”(《与姚孝廉姬传书》),“一事豁然,使无余蕴”(《孟子字义疏证》卷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化”的境界。他多次谈到:“学贵精不贵博,吾之学,不务博也。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他总结前人读书治学的经验教训时说,读书有三难,即“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其中又特别强调精审之难。这种读书观,与朱熹强调的“先通一书而后及一书”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当然,戴震并不反对流博。《清代学术概论》评价戴震,说他“滝博而不泛滥”,他自己也说“于书,惧其不博”(《序剑》)。但这是指围绕一个学习或研究中心的“博”,指对于某一门学问的学习研究必须占有丰富的知识材料。有了这样的博,再加以分析研究,即所谓“精审”功夫,才会有“自得”、“到地”的收获。一句话,“博”最终必须为“精”服务。
戴震读书法讲究学精于道,学贵其思,学贵其化,主张“以心知言”,“以言通义”,根本特点在于提倡由博返约,发挥独立思考作用,把前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