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阅读史上著名的读书方法论之一。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又号象山,宋代与朱熹齐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特别强调“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当自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认为读书是否有益,关键要看“心”是否端正。如果“心”不端正,“虽多读书,有何所用?用之不善,反增罪恶耳。”(同书卷三十三)而只要“心”端正,则应当多读书。陆九渊说:“某何尝不教人读书,不知此后煞有什事。”“某何尝不读书来,只是比他人读得别些子。”(卷三十五)陆九渊读书法确实有自己的特色。其要点如下:
一、自立自得。陆九渊认为,“无志则不能为学,无学则不知道。故所以致道者在乎学,所以为学者在乎志。”(卷二十一)又认为,读书必须“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大言语”。他一方面主张要“遇明师”(卷三十四),有“着实师友”(卷三十五),另一方面更强调“学者须先立志”(卷三十四),“自得、自成、自道,不依师友载藉”(卷三十五)。这实际上是在孟子“自求自得”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一个以“自己立志,独立思考,自学为主”为特征的读书治学方法系统。
二、致疑切思。陆九渊主张读书学习要勇于怀疑和探索,根据自身经验和“理”的要求对读物进行思考和判断。他认为“为学者患无疑,疑则有进”(卷三十五),并且“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卷三十六),“昔人之书不可以不信,亦不可必信,顾于理如何再”(卷三十二)。主张阅读时“只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卷三十五),要“切己致思”(卷三十四),“善学者如关津,不可胡乱放人过”(卷三十五)。就是说,对前人著作中的结论和各种观点,要一一审察,加以研究和判断,不能不辨其味,囫囵吞枣,盲目接受。只有坚持这种批判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才能真正学有所进,学有所益。
三、优游读书。这是陆九渊读书方法论体系中最体现陆九渊特色的一种读书方法。陆九渊不主张穷搜细索,更反对死抠字眼,沉溺章句,而提倡读书“贵精熟”(三十五),“优游讽咏,使之浃洽,与日用相切,非但空言虚说”(卷十一),“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有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的道理”(卷三十五)。陆九渊还进一步指出:“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切已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卷三十四)。“学固不可以不思,然思之道,贵切近而优游。切近则不失己,优游则不滞物”(卷三)。陆九渊优游读书的主张,其实质在于反对读死书,死读书,提倡把书读活,读而有用。从方法论的角度讲也是有价值的。
四、整体明了。陆九渊认为读书学习是一个整体把握事物的过程,“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卷三十五),只要在整体上明白了,所有的局部都容易弄明白,因此主张整体理解,整体把握。他认为,“铁铢而称”,“寸寸而度”,忽视了从“大”处着眼,从整体上把握,就容易为细微末节所累,而不能准确理解读物整体意义,也会影响对局部意义的把握。很显然,这是一种整体阅读的方法。
五、实学躬行。陆九渊主张“一意实行,不事空言”(卷十二),“明实理,做实事”(卷三十六)。陆九渊提出,真知应当通过实行表现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有真知。他批评说:“今之学者,只用心于枝叶,不求实处”(卷三十四),自称“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只是一实”(卷三十五),强调“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卷三十四)。在陆九渊看来,学是为了行,所以所学必须是“实学”,即有实际用处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