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阅读方法论体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和中国阅读学理论的奠基人。孔子一生酷好读书,长期从事教育,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教学经验,孔子读书法正是他丰富经验的结晶。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认为:“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古书校读法》)孔子读书法千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奠定了整个中国阅读方法论的主要基础。其中许多方面至今仍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可供研究和在阅读实践中借鉴参考。其主要之点可列举如下,
一,好学乐学。这是学有成效的基本方法。孔子认为,读书学习同其他事务一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即仅仅从道理上知道它(需要),不如从感情上喜爱它;一般地喜爱,又不如把它当作一种人生的乐趣好。又说:“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因此他主张:在阅读治学中必须首先注意养成好学乐学的心理和习惯。他常常启发他的学生要好学、乐学,把培养好学乐学心理作为教与学的基础工作。
二、由博返约。这是一种由博学到精研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论语·雍也》)好学的人都应该明白,治学先要广泛地接触文献作品,力争获得广博的知识,然后归向到一个主攻方向或基本目标,从而达到精粹的学问,实现阅读治学的目的,即所谓“志于道”或“约以礼”。后来孔子学生总结的“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过程,也体现了孔子由博返约的读书治学原则和方法。
三、学而时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这里实际上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着的重要读书方法:在读书时先要“学”,然后才是“时习”。陆九渊指出“古人为学即读书”(《象山全集》卷三十五《语录》),恰恰给孔子读书法作了一个注。孔子提倡带着治学的目的和方法来读书,即“以学为读”,反对“为读而读”,因为死守章句,结果“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这正体现了一种先进的阅读思想。整个先秦言学不言读,正是这种阅读思想的反映。“时习”,指时时反复温习、复习。清代学者颜元阐释这两种读书方法:“孔子开章第一句,便道尽学宗。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学便住也终殆,不如习过。习三两次,终不与我为一,总不如时习,方能有得。习与性成,方是乾乾不息。”“千年大患只为忘了孔门‘学而时习之’一句也。”(《颜习斋言行录》卷下)
四、学思结合。孔子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见徐幹《中论·治学》)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也。”(见《韩诗外传》六)孔子在他的读书治学理论中,一贯强调学与思不可偏废。学思并重的含义也有两层,一层是指平时对生活和事物的思,如果不同学结合起来,就是没有根据的思考,就会思而无获;另一层是指在学的时候,不动脑筋思考,不“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只是盲目死记,也会茫然无所得。这与孔子“以学为读”的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
五、学行结合。学行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般把学行结合解释为学以致用的意思,这是正确的。但这只是从学习的最终目的着眼的。
作为一种读书方法、其中包含着这样一种意思,即“以行促学”、“以行勋学”、“行即是学”,“行而有疑则思学,学而有疑以行验之可也”。在实践中可以帮助对所学东西的理解,巩固学的成果,或纠正学的偏误。事实上孔子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就正是这样一个包括“行”在内的完整的学习方法体系。
六、温故知新。孔子认为,旧知与新知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因此他把“温故”与“知新”作为读书学习的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论语·为政》)意思就是说,懂得“温故”与“知新”之间的联系,才可以做老师去指导别人读书学习。
七:述而不作。孔子提倡的一种治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必须首先弄懂作品的原意,阐明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而自己不主观发挥、附会。《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正是说:诚信而爱好前人的著作,阅读这些著作的时候,总是只阐述著作的本意,而不主观引申,牵强附会。应该说,“述而不作”是阅读学习的基础步骤。
八、默而识之。默,是“沉思默想”;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注意理解学习和注意知识的巩固记忆,是孔子读书法的显著特点。张载“不记则思不起”(《张子全书》)的论述,正是孔子这种阅读思想的发展。“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有,即囿,“局限”之意。全句是说:“暗暗思考并记住……哪儿能难住我呢!”根据其特点,这种读书方法也叫“沉思默记法”。
九、一以贯之。孔子不仅主张多学多识、学思结合,而且更强调必须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统一起来,上升为理论而又能付诸实践,成为行动的指南。他多次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强调“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种科学的见解,对今天的阅读治学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十、举一反三。获得了一种知识,能根据这种知识去推知与此相联系或相类似的更多的知识。这是孔子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可见其对这种方法的重视。《学记》中讲“知类通达”,也是“举一反三”、“知一得三”的方法。
孔子读书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以上只是其一部分。真要对孔子读书法进行发掘研究,还可以发现许多,如“多闻多见”、“不耻下问”、“叩其两端”、“择善而从”、“多闻阙疑”、“切问近思”等,都会对今天的治学,对确立中国阅读学有重要意义。
孔子读书法的基本特点是:①读书与治学的统一;②读书治学原则与读书治学实践的统一。③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孔子特别强调阅读目的(“博文约礼”“君子学以致其道”)、阅读动机(“志于学”)、阅读态度(“学而不厌”)、阅读情趣(“好学乐学”)、阅读意志(“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等对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的影响,这些主张至今仍然是有重大指导意义的。④阅读学习与非阅读学习的统一。
另外,孔子反复强调,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修身为人,循礼治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学以致其道”)。这种要求,如果去除它的时代内容,代之以今天新时代的精神,仍然是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