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读法之一。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根本基础。中学数学课,是在小学算术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中学数学课本,一定要抓住不同课程各自的特点去学习有关知识,并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如代数区别于算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引入了字母来进行运算。了解了这个特点,掌握好“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规律,就能使思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发展辩证思维,使认识不断深化。又如,三角是从几何中派生出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很多问题要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学好几何与代数,是学好三角的基础;而“几何问题代数化,图形性质坐标化”,其实就是整个解析几何思想方法的通俗概括;有了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能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问题,读懂“立体几何”也是不困难的。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展的。因此,读数学课本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原则。学习数学,如果对所学知识内容还没有真正掌握,就超进度读以后的内容或别的高年级课程,盲目地翻阅课外参考读物,一本还未读懂,又去翻另一本,其结果只能是造成概念模糊、思想混乱。
阅读数学课本,总的说来可采用“读、想、练、结”的四字阅读法。“读”是阅读,“想”是思考,“练”是解答练习题,“结”就是小结,其中以“想”贯穿于整个读书过程的始末。
阅读数学课本,往往不是一看就懂的,一般分成初读、精读两个步骤进行。初读是精读的基础。在精读之前,应先通读一章或一个单元,略知一个内容概貌。初读应注意三个方面:1.了解该章节讲的是什么问题。一般说来,章节的标题就揭示了该章节所讲的内容。2.明确课本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与哪些旧知识相关。3.初步熟悉新的数学语言、符号和图形。例如阅读平面几何第一册$3.1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初读要明白:①本节内容是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②要弄清什么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就涉及早先在$2.2垂线一节中所下的定义,以及$3.11基本作图中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等旧有知识。③本节虽然也是研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但所研究的内容不同于前,是对它的特征进行研究,即学习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④在所研究的内容基础上,重新给它下一个定义。这样,经过初读,对本节内容有了概略的了解,明确了内容重点是两个定理,为精读打下了基础。
另外,初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可用记号标明,便于精读时集中精力,重点突破。阅读中有心得体会,要随时记下来,供小结时采用。初读时,对一时看不懂的地方,如果不影响继续读下去,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后面的,再回过头来读这个地方,这样,有时比较容易理解。
精读是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阶段。精读数学课本,首先必须重视掌握基本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这是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基础知识牢靠,解题方法合理,公式运用灵活。如对算术根概念理解深透,能很快看出方程√1-X=2x-3在实数范围内无解;会灵活运用乘法公式 (a+b)2=a2+2ab+),就能很迅速地口算出 (2−8)2+(2+3)(4−23)+(2+3)2的结果是16。
阅读概念,要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要把概念中的每个字词都确切地弄清楚,对于关键性的字词,更要注意反复推敲。例如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其中的“任何”二字是关键性的词,它突出了异面两直线既不平行,又不相交(无公共点)的特性。
阅读概念,还应特别注意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弄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学习对数定义时应清楚指数式 ab=N和对数式b=10gaN(a>0,a≠1)中的a、b、N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法则,如相反数和倒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要注意弄清楚它们的区别,找出它们各自的特殊性。
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时还可使用列表法或图示法。如学集合时,对于符号“0”、“φ”、”“{0}”“4φ}”,使用时常常引起混乱,若把它们各自的含义列表对比,那么就很容易搞清楚了。又如学完四边形以后,从集合的思想作出四边形中各个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就能起到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性质认识得更清楚、明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记忆。
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一般比较抽象,如果用具体形象的图形帮助理解,就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有很多条,如果用函数图象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就容易得多。数学所研究的“数”和“形”是互相联系的,“数”和“形”互相结合,相互促进,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好方法。
在一章一节中,往往有一、二个最基本的概念,法则,是理解整个章节其他概念的关键,从它可以推出其他的定理、公式和法则,阅读时应注意抓住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把三角函数的坐标定义记熟了,三角函数的符号、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就容易记住;如果真正理解了三角函数的意义,那么同角三角函数的几个基本公式就容易推导,三角函数的性质就容易掌握。
阅读定理、公式、不能死记硬背,要分析它的应用范围、适用条件和结论,弄懂它的证明推导过程,要从整个证明推导过程中,找出关键步骤,尽可能绘出几何直观图,对证明过程中的关键之点,在图形上应能有一个直观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分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定理公式的基本思路,分析证明推导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来。例如,对公式cos(α+β)=cosαcosp-sinacinβ的推导就应弄清楚:①如何建立坐标系。②单位圆在证明中的作用。③如何设出P1、P3、Ps、P3的坐标。④用距离公式推导cos(a+β)=cosαcosβ-sinasinβ的过程。这四点是推导公式的几个层次,阅读时,对推导步骤,要一个一个地读懂。必要时,还要自己动手做一做。如:
[cos(α+β)−1]2+sin2(α+β)=[cos(-β)-cosa]2+[sin(-β)-sina]2
展开、整理得
2-2cos(a+β)=2-2cosαcosβ-sinasinβ
中间过程,书上没有,自己就应做一做。
阅读例题,目的是学习如何应用概念、定理、公式或法则来解答习题,从中学习和积累解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解题技能。另外,例题还是解答习题的书写格式的示范。
基础知识不但要弄懂,还要真正学会应用,主要的途径是通过做习题。学完一节内容以后,要按书上的安排做练习题。要明确做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练,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方法,解决问题。解答习题要以例题为规范认真练习,书写格式、数学语言(包括符号、图形)应符合规范。解答习题,必然要经过模仿的阶段,但不能停留在模仿的阶段上,应善于总结规律,要积极思考,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解题过程作为思维训练的过程。
一部分内容学完以后,要对整个内容进行小结,通过小结,进一步探求这一部分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贯穿于这一部分中的能够统率全局的“主线”找出来,形成一个概念的逻辑系统,有时还可以整理一些醒目的图表。这样,就可以使这一部分的内容从细节到反映本质的主线,都完整地存储在大脑里面,使用时能清晰地呈现出来。小结是一个将知识系统化,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过程。这样读书,就能做到“由薄到厚”,然后再“由厚到薄”。
总之,阅读数学课本要以思考贯穿于始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一个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