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确定字(单音词)义的方法。一个字(词)进入文句后,就与周围的词语、句段乃至篇章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受它们的制约,因此字(词)的含义直接取决于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根据这一特点,阅读中应充分利用语言环境理解生难字、多义字和多音字的具体含义。例如,《诗·魏风·伐檀·第二章:“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侧”本身没有“匪”(即涯,意同岸)的意思,但河的两侧就是河岸,而且第一章“河之干”即指河之“匪”,所以这里的“侧”就是“匪(涯)”。利用语言环境理解字(词)义,主要有三种情况:(1)运用上文或下文同义的字(词)理解。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处”都有“处在”的意思。(2)运用上下文相反或相对的字(词)理解,例如:《礼记·杂记》。“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也。”这里的“张”与“驰”相反,今天可理解为“紧”与“松”,“劳”与“逸”。(3)根据整个文意理解。例如:“国民党反动派把方志敏同志从上饶解到南昌。”(唐岐《同志的信任》)从全句看,这里的“解”字没有常用的“解释”、“解放”的意思,应作“押送”理解,读ji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