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灵感

指艺术家的全部创作力量处于升华状态,他的全副身心集中在创作客体上。在有灵感的时候,创作劳动的效率特别高。普希金在抒情诗《秋》中是这样描写灵感状态的;
诗兴油然而生:
抒情的波涛冲击着我的心灵,
心灵颤动着,呼唤着,如在梦乡觅寻。
终于倾吐出来了,自由飞奔……
思潮在脑海汹涌澎湃,
韵律迎面驰骋而来,
手去执笔,笔去就纸,
瞬息间——诗章进涌自如。
唯心主义美学(柏拉图、谢林等人)认为灵感是特殊的超人的天赋才能,是突然的“灵机一动",是超自然的神秘的起源的闪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发展了过去唯物主义美学的进步观点,认为灵感是紧张的创作探索和不倦劳动的结果。柴可夫斯基早就指出:灵感“是一位不爱拜访懒人的来宾”。高尔基曾写道:“‘灵感’被错误地认为是一种对工作的刺激物;很可能,它在顺利的工作过程中就已经是工作的结果,是一种对工作的享受感。”促使灵感产生的还有:艺术家的才能和技巧,主要创作任务同艺术家的艺术手法的特点(见艺术中的手法条)、他的兴趣和愿望相一致,对自己的目标的理解,以及关于生活素材的深刻知识;除此之外,在表演者的创作中,演员、音乐家还要善于同观众和听众取得联系。真正的艺术作品只有在存在灵感的时候才能创造出来。
在对抗性的社会形态条件下,艺术家在物质和精神上依赖于统治阶级的社会需要,这就限制了艺术家发挥创作灵感的范围。在社会主义社会,为创作自由造成一切有利条件,这样的限制自然是不存在的,艺术家把创作灵感的全部力量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