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读注法

文言阅读法之一。指阅读文言作品中的注解的方法。阅读文言作品,往往离不开读注解。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看注解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要借助注解阅读文言文,先应了解注解的体例。文言文的注解,按其注家运用的语言表述方式可分为古注和今注两种类型。今注是今人用现代汉语的表述方式作的注,一般附于文末或书页的地脚部,用“*”号或注码“①、②、③”等标示。古注是古人作的注解,旧版本中一般是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的有关语句之后。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
(何晏注《论语》)
阅读注解,还应懂得注申所用的注解术语的名称以及作用。如;解释正文并给前人的注解作的注,叫“疏”、“正义”;阐述儒家经义的注,叫“传”;对“传”的补充订正叫“笺”;通释全章大意的叫“章句”;荟萃众家之注,再上自己的注解,这类注解叫“集注”或“集解”。读“集注”之类的著作,先要细读全书的序,了解集的是哪几家的注。如何晏注《论语》就是集注,注中的“马曰”的“马”指的是马融,“王曰”的“王”指王肃。
常用于单纯解释意义的术语有:曰、尚、谓之、谓;貌、犹。注中使用“日”、“为”、“谓之”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它们后面,释义部分放在它们的前面。如《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注中使用“谓”这个术语时,被释的词则一般放在“谓”前面,如《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注中使用“貌”这个术语时,表示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魏”一般用在解说语的后面。如《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貌”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注中使用“犹”这个术语时,表示用来解释的词语与被解释的词语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相当于……”,用在释语前面。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崖也。”
常用来注明读音的术语有: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音、同、通等。情况比较复杂。一般说来,“音”、“读若”、“读如”表示用同音字线近音字注音:“之言”、“之为言”、读曰”,“读为”表示注音兼释义,往往有指出本字的作用;“同”一般指明异体字:“通”一般指通假字。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雯:“泮读为畔。”表明“泮”与“畔”同音,有“晔”(河岸)的意思;《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梅桐生注:“正通证。”“正”同“证”是一组通假字。正确阅读注解,还应懂得作注的人所用的注解方式。
注解方式常见的有两种:文意注解(又叫“文意训诂”)、词义注解(又叫“词义训诂”)。所谓“文意注解”就是注释者用来解释词组、句子、文段的大意或含义的注解方法。如《孟子·梁惠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第五册注“缘木求鱼”为“爬到树上去找鱼”。“缘”的词义是“沿着”、“顺着”没有“爬”的意思。课本注解中该条的注解法就是用的“文意注解”的方式。“词义注解”就是对单个的字词的意义作直接的解释。“文意注解”有助于了解词组、句子或文段的整体意思。“词义注解”有助于掌握文言字、词的准确意义。如果将“文意注解”混同于“词义注解”,就会影响对文言词义的正确理解。善于辨识这两种注解方式对于初学文言文的读者有重要的意义。初学者对于那种只说明整体意思的条目要仔细分析,参阅必要的工具书,对原句中的词求得正确理解。
另外,阅读注解不可误解注文、误信注文,应联系原文的语言环境仔细推敲。旧注中有不少错误,要善于利用旧注,不可迷信旧注。如:《史记·陈涉世家》:“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籍策令毋斩”,犹言即使不斩。而汉未人服虔说、“籍,假也。第,次第也。”应劭说:“籍,吏士名籍也。”这两种解释放进原文,根本无法讲通,因此不可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