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朗读小说的方法。小说,有人物,有情节,有环境;有长篇,有中篇,有短篇,需要多种技巧才能朗读好。除了细节描写外,朗读者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上。朗读小说,必须明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多样性结构,必须着力于人物的心理、言行特征的刻划,用“事”写人,借“境”明心。要从人物的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言行,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从气氛的渲染中,把握住全篇的基调、节奏;从人物的语言中,突出个性化的性格特征,要用主题红线贯串人与事,言与行,心与境。不可单纯追求情节,“见物不见人”,也不可单纯追求生动,“见人不见心”。如果是朗读的长、中、短篇小说的节选,一定要通读全篇,分析理解它,具体感受它,然后充分认识和确切把握节选部分与全篇的关系:是全篇的哪个部分?居于什么位置?占什么分量?体现哪方面的主题思想?在什么意义上具有独立性?主要人物的思想发展到什么程度?将来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它是怎样安排人物的命运的?等等。小说朗读,要注意以下重要问题:
一、抓住核心,深化感情。
朗读小说,不单是为了讲个故事,说个人物,出于好奇,供人消遣。短篇小说也好,中、长篇小说或节选也好,总是围绕一个核心,展开情节,刻划人物,给人以形象的感染,反映社会生活甚至是哲理的启发。这个核心,就是中心思想。抓不住核心,就会陷入一个个具体情节以至细节中去,也许生动,但不会深刻。特别是思想感情的运动,极易随波逐流,迷失方向,丢掉根本。这种朗读,偏离中心,使朗读者“一叶障目”,是小说朗读的大忌。因此,小说朗读首先要抓做核心。为了揭示小说核心的需要,朗读者要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也就是要联系小说作者、作品全篇、时代、社会深化感情,把感情渗入到形象中去,塑造出既有普遍性,又具有个别性的“这一个”典型形象,并且细腻丰满地展现出来。
二、抓住个性,塑造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不同于一般记叙文的人物,它要求具有鲜明集中的性格特征和区别于其它人物的个性色彩,具有典型性。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描写、细腻刻划出来的。个性色彩也不是表面的涂抹,而是环境烘托,心境展现的成果。因此,只有在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中,人物的性格、品质才可感可知。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常常是通过多个侧面,多个细节进行的,朗读者认识和把握人物也要从全局着眼,抓住诸多角度的总和,否则,人物形象就不会完整、深刻。为了抓住个性塑造人物,朗读者在朗读时要把眼前的语言文字都化为形象的画面,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象放映电影那样,在有声语言的流动中展现人物,而听者从这种语言中也似乎能看到那连续不断、场景变迁的活动画面,使人物形象在“精、气、神、手、眼、身”中丰满起来,活跃起来。为了抓住个性塑造人物,朗读者必须从“外形”与“内心”两方面去把握。外形方面,要察其细,观其变;内心方面,要觉其动,感其深。把握住这两个方面,才能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小说人物的语言,是显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窗口,每个人物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同时,一个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语言还要随着性格的形成、发展而变化。朗读者必须在朗读中注意这一点,切忌人物语言模式化。朗读人物语言,要根据文章对人物的介绍,描写,设计出人物的基本语气,朗读到这个人物的语言,就以这基本语气为原型,并以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为条件加以变化。区别不同的人物,就要善于捕捉各个人物的基本特征。这样,人物的“这一个”和“那一个”,同一人物的此一时和彼一时,就可以在区别中互相映衬,在变化中体现个性。对人物语言前后的说话情状的简短说明,朗读时不必直接赋予具体感受的内涵,只是说明式的带过,而把那具体感受的内涵化入人物语言中去,使说明情状与人物语言和谐一致。朗读叙述、描写语言,犹如朗读者自己说话,自始自终语流汩汩,心理过程连贯,声音气息前后统一就行了。人物语言插入其间,前后必须有明显的转换,要改以另一种心理,另一种态度、人物特有的语气表达。
三、抓住情节,变化节奏
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的情节表现出来,小说的情节又靠节奏的变化发展推进。为了准确地表现小说的主题,朗读小说,要抓住情节,变化节奏。在小说朗读中,小说的节奏要求根据情节的需要适当加大幅度,高低、快慢、强弱、虚实的变化显得更有对比的鲜明度,更有回环往复的运动感。在小说朗读中,还需要大胆地运用“定向推进律”,向峰顶推进,向谷底推进,幅度要大些,千万不要有上下被夹板卡住的感觉。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要防止走向虚假和做作,如把朗读小说引入评书的轨迹,就容易产生矫揉造作的不良倾向。因为评书艺术是表演艺术,而朗读主要是引导听者加深对作品的真切、深入的体会和理解,并不着重在“维妙维肖”的表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