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记叙文的体裁特点提出的朗读方法。朗读记叙文,要沿作品的发展线索,显示作者的深沉立意,又要靠丰富纯熟的朗读技巧细腻表达,情态理义也要点染得体。根据这些特点,朗读中要因事明理,以事感人,具体细微地给人以感染和启迪。根据《朗读学》作者张颂的研究,朗读记叙文要:
一、抓住作品的发展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有时表现在人、事、景、物的轴心作用上,有时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贯串作为转移,它是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朗读者要对作品的线索进行分析理解,经过具体感受之后,跳脱出来,纵观全篇,掌握记叙文的特点,以把握语流行进的方向,顺水推舟,当好听众的向导。对比较曲折的线索,还应注意把握各个曲折之间的转换,避免平直性,但千转百回,不离主线。
二、感受作品立意的具体性。记叙文的立意多不直陈,而是通过记人叙事向读者展现出来。朗读者不但要在抒情、明理的直露语句上下功夫,而且应该透过人、事、景、物的具体变化,将作品的立意生发开去,深沉起来,使听者在耳之所濡中敞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感触,领悟作品深沉的立意,受到深刻的启迪。对文章立意的重要部分,朗读者的感受就要更具体,鲜明;对哪些间接陪衬,次要烘托处,可以酌情带过,不必着意具体感受,以免冲淡主体。但两种情况的处理都不能过分,否则会显出生硬的痕迹。文章直接揭示立意的语句,是量的积聚后闪现的思想火花,是记叙的必然结果,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在朗读中,要特别注重积聚之功,以造成“风满楼”之势,造成听者“山雨欲来”的深切感受。在处理直接揭示立意的语句时,要顺其自然,情真意挚,既不要着意太突出,让人觉得浅薄,也不要轻描淡写,失去语气的色彩和分量,破坏立意的深沉。
三,表达细腻,点染得体。记叙文的语言,不管作者语言风格如何,记叙什么内容,总是细腻的,只有细腻地叙述和描写,才能具体地展示立意。朗读者对此要深入体味,准确表现。
1.叙述要舒展。记叙文的篇幅是叙述,朗读时,要注意把语句化开,根据发展线索,主次关系“钉是钉,铆是铆”地朗读,不但可以显露情深意挚,而且有利于语气自然,畅达。如果不够舒展,就要出现紧紧巴巴的语流,仓促而平淡。特别要防止吃字、滚字、吐噜字等生活语言中的杂质出现。
2.描写要实在。记叙文中的描写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产生真切的联想,加强形象感受,从而深化主题。朗读描写语句,必须把握生活图景的真实再现,实实在在地呈现到听者之前,不必运载朗读者主观局限性的外加物,不必由朗读者着意指出,要让听者获得实在的影象,自如地去体味。朗读描写语句,切忌故作多情,自我陶醉,也不要过多地使用长时间停顿,延长音节,拖长句尾等手法。
3.人物要写意化。记叙文中常常有人物出现。对此,我们应当要分别对待,并具体把握中心人物如何突出,一般人物如何表现,“我”在什么位置。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物,都要写意化。人物的写意化,就是在朗读时以人物的精神境界,人物的思想深度为重点,也要照顾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年龄大小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与“我”的关系)。写意,对于表现人物来说,就是写“心”。一定不要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方言土语。特别是人物的对话,一定要为作品的立意服务,不应该单纯考虑用什么样的音色说话,那种压低声音,捏尖声音的摹拟,只能给人以做作感。即使作品中写的是一些著名人物,朗读中也要以作者的眼光来写意化,在舒展的叙述中传其神,在表现说话时察其心,朗、读者只要在本色声音范围内变化语气就可以了,不必改变本声,摹拟人物的声调。那种追求人物说话音调的朗读,走向了表演化,表面上似乎在写实,在客观效果上却无真情实意,反而失真了。
四、语气自然,节奏简朴,声音轻柔化。记叙文的立意是自然流露的,听者是在因势利导中受到感染的,因此,语气要自然,节奏要简朴,声音要轻柔。在露声色中给人以美感享受。但不能理解为从头到尾虚声虚气或松散懈怠。一般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促膝谈心感:把自己的真实见闻和感受倾心相告,希望给人一点启发,不带任何强制性。
2.小溪流水感:语句纳入发展线索之中,有如小溪流水,由己心达人心,息息相通,声柔语细,清彻明快,不必急如瀑布,湍如洪水。
3.是非转换感;是非分明,感情色彩鲜明,不因轻柔而含糊。
4.强烈交流感·语调力求入耳、入心,处处引人入胜,不因轻柔而止于“自我感觉良好”。
上述要求,是按朗读的共同规律,以记叙文的特点为基础概括的。由于记叙文还分为通迅,小说,散文,回忆录等,各体裁还有不同特点,所以朗读时还应加以区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