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法之一,指根据边塞诗的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边塞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品种,从《诗经·采薇》开开始,中国很早就有写边塞生活的诗,隋唐而后,边境战争频繁,经济、文化交流日多,边塞生活日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到了盛唐,终于形成了以高适、岑参为主要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为唐代诗歌开拓了广阔的题材和崭新的境界。
读边塞诗,自然要注意它所描写的边塞风光、边塞生活。如:“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高适《送董判官》),“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青海长云暗雪山”,“大漠风尘日色昏”《王昌龄《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平沙无垠,塞冰覆野,火云烧空,炎氛蒸塞,大西北特有的自然景色,都一一出现在诗人笔下,边塞生活写得雄奇动人。
读边塞诗,要注意诗中表现的对战争的态度。有的写了将士爱国的壮志豪情,如:“日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有的写了战士的牺牲精神,如:“胡骑虽侵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五首》),“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有的写了边塞生活的黑暗一面,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有的谴责了统治常者发动战争的罪恶,如:“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高适《答侯士》府》,“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读边塞诗,要注意诗中所反映的民族关系。有时是战云高涨,“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高适《塞上》);有时是备族人民之间友好往来,共同娱乐,“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希望“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上长萧萧”(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各民族和睦地生活。
总的说来,边塞诗歌颂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但其思想内容是复杂的,有的强调个人的建勋获赏的遭际,有的抹杀正义战争与不正义战争的区别,有的颂扬残杀少数民族的行为,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边塞诗一般写得气势雄健,境界壮阔,想象丰富,色颜瑰丽,热情奔放,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