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诗阅读法

诗歌阅读法之一,是根据理趣诗的特点提出的阅读方法。
理趣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品种,其特点是诗句中饱含哲理,有的人甚至直接用哲理语来写诗。例如:“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都子(邵雍)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沈德潜《说诗晔语》)但通常说的理趣诗,则是指通篇讲述哲理的诗,它的句子反而往往是形象的描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理趣诗,要注意思维的形象性。“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在理趣诗中也是如此,因此要注意同时理解这“比兴”的外壳和其所包含的理趣的实质。但不能穿凿附会,山水诗用成性图画来陶融读者,抒情小诗用感情来感染读者,而理趣诗则是用形象的事物表述哲理的认识来启发读者。
读理趣诗,要注意其内容的整体性。杨万里的诗《晚春即事》:“树头吹得叶冥冥,三日颠风不小停。只是向来枯树子,知他那得许多音。有的选注本说是“寂寞之感”,其实原诗讲春风吹拂,绿叶依密,原来的枯树,怎么便被春风带来如许绿意?注者把理趣诗看成仿春的抒情诗了。
读理趣诗,要注意发掘新的意蕴。象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就完全把抒情诗当作哲理诗来解释,赋予了新的意义,所以王国维自己也说“此等语原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逮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但他的解释确有深深的哲理,也很有诗意,所以至今仍常为人所引用。
读理趣诗,也要注意鉴别。哲理和诗意的结合,是评判的标准。有的诗只不过用艰深的词语以掩饰其浅薄,有的则反映了消极厌世、及时行乐等不健康的思想,有的认识虽然不错,但并无诗意,读起来索然寡味,都不能算作好的理趣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