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读法之一。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间读法。朗读的表现形式是用明朗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朗读的过程实际上是探寻文字语言的“义蕴”的过程。运用朗读,可以感受文字作品中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帮助阅读者以声解义,并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朗读的潜移默化作用是视读所不能替代的。
运用朗读法,应注意四点。
(1)运用朗读法阅读的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和出声朗读阶段。准备阶段和出声朗读的阶段都是以理解文字的意义为目的。准备阶段,对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出声朗读时才可能领会得越深刻。在准备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默读方法阅读。
(2)出声朗读,一般应使用普通话。朗读的声音应明朗、清楚。无论朗读什么时代,什么文体的作品,都必须忠实于原作,特别是声、韵、调、轻重格式、儿化音节以及句子的语气都应合乎普通话的语音规范。朗读必须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字序,读得字字响亮,并且不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形式上。多听读、仿读电台、电视台、朗读示范录音带,有助于掌握标准语音。
(3)掌握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合适的速度。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以及各种文体的朗读处理等,都可以作为理解文字作品的手段。恰当地运用这些表现技巧可以导引阅读者进入文字作品的“义蕴”深处。
比如,朗读技巧中有一种“重音轻读”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常用于表达深沉凝重,含蓄内向的细腻感情,听来轻柔深挚,真切感人。下列这段话的朗读就可运用这种方式: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作者在写这一段话时,记忆里仿佛还飘荡着河流两岸豆田的芳香,脑际还闪现着儿时友伴敦厚质朴的面容,这些形象是美好的,然而如梦境远去了。“再没有吃到……也不再看到……”表现了作者深情追念而又不无惆怅的心情,因此“再没有”、“也不再”、“那夜似的”这几个个词语处理成重音轻读,朗读者自己就能体验到作者那种对那段童年生活的眷念之情。
运用朗读法不能脱离理解内容这一目的去追求朗读技巧。朗读过程中要有思维活动参与,要始终保持“因声求义”的意向。
(4)出声朗读之前,可用朗读符号对原文的有关部分作标示。标示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标示的目的是提示朗读者在出声朗读时注意运用有关的朗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