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以虚静恬淡为道德修养准则。始于《老子》。《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主张无为,反对有为的活动。佛、道都讲静,北宋周敦颐兼采两家思想,明确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太极图说》)认为主静是人生标准(“人极”)的要素。二程也受其影响。程颢说:“性静者可以为学。”(《外书》卷一)南宋朱熹则不赞成完全主静,认为“当动而动,当静而静”(《答许顺之书》),废动求静亦不足取,“然欲专务静坐,又恐堕落那一边去”(《答潘子善》)。明陈献章则专讲静坐,“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可商量处”(《与贺克恭》)。明清之际王夫之批判主静说:“甚哉!致虚守静之说,以害人心至烈也。”(《周易内传》四上)清颜元亦认为:“宋人好言习静,吾以为今日正当习动耳。”(见《习斋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