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用语。它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思想直接有关。二程(颢、颐)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遗书》卷十一),万物仅是这“一个理”的化身或体现而已,因此,“致知”在“明理”,“明理”则须“格物”,“穷理格物便是致知”(《遗书》卷十五)。他们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理而已”(同上)。在穷究抽象的先于物而存在的“理”的方法上,程颐说:“今人欲致知,须要格物。物不必谓事物,然后谓之物也。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处自然豁然有觉处”(《伊川语录》)又说:“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遗书》卷十八)“贯通”须以“积习”为基础,“豁然有觉”是通过对“万物之理”的“理会得多”的积累。“贯通”是指认识活动的一种质的飞跃。朱熹在程颐的基础上,强调了“豁然贯通”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朱熹认为“豁然贯通”既是“格物”的结果,也是“致知”的完成。他在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指出:“一旦豁然而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认为“贯通”须以“渐进”和“积累”为前提,反对那种不讲积累而专讲“顿进”的观点,指出:“穷理之学,诚不可以顿进,然必穷之以渐,俟其积累之多,而廓然贯通,乃为积大体耳。”(《答王子实》)程朱上述的观点,在中国古代认识论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