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北宋程颢提出的哲学命题。《识仁篇》:“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礼、义、智、信皆仁也。”程颢认为“仁”的内容极为广泛,它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总称。礼、义、智、信都是仁的表现。“仁者,全体;四者,四支。仁,体也;义,宜也;礼,别也;智,知也;信,实也。”(《遗书》卷二上)“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同上)仁既然可以解释为人,自己亦为人,故仁者,己也。认为“仁”是“与物同体”,不分内外物我,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道德境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同上)“仁”者就是“己”,与万物在主观上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也就是程颢本人所说的“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遗书》卷三)取消主观与客观的界限,融客观为主观。程颢主张:人应该随时检查自己是否真正具备这种精神境界,能自觉地识仁、存仁、守仁。“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遗书》卷二上)这样一来,就会感到仁者的快乐。“若未至仁,则天地为一身,向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哉。”(《遗书》卷四)因此,必须认清“仁”是自己所固有的道理,而不必舍己到客观世界(“外”)中穷索仁理,只要“诚敬存”自己所固有的“仁”就能达到仁的世界。程颢的这些论点,实是开启陆王心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