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正志

宋明理学用语。先秦时孔子重“志”,强调“志于道”(《论语·述而》),“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孟子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北宋二程(颢、颐)发挥孔孟之说,以此为道德修炼之法。释养心为养性,认为气有清浊之分,故禀气而生之人有圣凡贤劣智愚之别。程颐曰:“气有善不善……人之所以不知善者,气昏而塞之耳。”(《遗书》卷二十一下)对于“气昏而塞之”者而言,则须通过后天养气之功夫而改变不善之气质。程颐说:“浩然之气,天地之正气,大则无所不在,刚则无所屈,以直道顺理而养,则充塞于天地之间。”(《遗书》卷一)指出“浩然之气”虽“至大至刚”,但“一置私意则馁矣”(同上)。要培养“浩然之气”,则首先要“正志”,即端正志向,其谓:“君子莫大于正其气,欲正其气,莫若正其志。”(《遗书》卷二十五)认为只要毫不松懈地以“道”与“仁”养正心志,即可纠正天赋气禀之偏驳,而跻身于君子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