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里对比研究了文学创作过程与文学欣赏过程的区别,指出文学创作过程是先有作家的情感活动,先有思想内容,然后才用文辞形式表现出来;而文学欣赏,却是先通过阅读作品的文辞形式,去了解、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阅读欣赏如同寻找河源一样,溯流而上,就可以找到源头。作者的内心虽然幽深隐微,也可以通过作品的阅读、分析,使它显豁于读者面前。不仅当世的作者,就是古代的作者,虽然“世远莫见其面”,但是“觇文辄见其心”。刘勰还认为,伯牙鼓琴,钟子期还能听出他“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何况“形之笔端”的作品,它的情理当然不会全部隐藏不露。所以刘勰指出:“故心之照理,譬日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之所以不能“理达”、“入情”,“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就是说关键在于阅读者、鉴赏者要有深入钻研的精神,要克服“自浅”之见。否则,“披文”不细,钻研不深,体会玩味不透,就达不到“入情”的阅读效果。
针对作品鉴赏的六个方面,刘勰还提出了“阅文情”的“六观”说,把“披文入情”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参见“六观”条。